郭艳,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设计三所副所长。
汶川特大地震后,郭艳担任彭州市龙门山镇灾后重建项目总指挥,完成了当地三个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和现场指导工作。2010年,她参与的安置点项目获得了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优秀方案评选一等奖2项。获评“省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
当初
“鸡同鸭讲”,一级建筑师遇到农房设计新难题
震后的一个星期内,郭艳即与同事启程前往彭州考察。那段时间,郭艳愁得睡不着觉,“什么样的建筑产品才能抹去灾区群众心理的阴影呢?”
尽管时隔三年,郭艳的开场白仍然充满“自我检讨”的味道,“作为建筑师我们必须要反省,因为设计不周甚至有缺陷而修建的建筑,会引发具有颠覆性的灾难后果。”
这位从业24年,先后主持完成100余项大型工程项目设计的女性建筑师,睿智、谦逊。“建筑的‘倒’与‘不倒’肯定有多方面因素,但它从出现在图纸上的一刻开始,就已经与建筑师息息相关了。所以,最终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责任在我们。”
带着这份思索,郭艳加入了2008年8月底,成都市一场名为“设计会战”的灾后农房重建的浩大工程地震让成都市约15万户灾毁农房急需重建。“设计会战”的重担落在了在蓉的147家设计规划单位的2000多名设计人员身上。郭艳担纲重要角色作为彭州市龙门山镇灾后重建项目的总指挥,她将率领团队完成彭州市的石家滩、东林寺、团山一社3个安置点的规划、设计和现场指导。
但是,对于这些擅长设计高档住宅和大型城市综合体的高手来说,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需要秉承什么原则,还是让他们犯愁。“人均占地面积、8级抗震等,都是市上统一的标准,但具体落实到每个小区、每个户型,就相当考验人了”。
而让郭艳感觉最棘手的是,以前接到工程后,所有基础数据都由对方的工程部统一出具,郭艳只管根据数据进行设计,“但这一次,所有的基础数据完全没有。”每次和乡镇领导说要落实什么数据,双方都会觉得 “鸡同鸭讲”,道路的标高是多少?地下管网的标高是多少?这边说破嘴皮,那边一脸茫然。最终这些数据,全是郭艳自己和助手陪着乡镇负责人到当地规划局去抄录、核对。
“2000多个专业设计人员,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对农房设计了如指掌。”农民也有不买账的时候:“你们不要凭想象给我们造房子,尽是闭门造车!”
经过无数次现场交流,郭艳收集了很多基层农民的意见:农忙的时候,锄头有没有地方放?想晒下谷子晒下米,有没有地方哟?还可以用沼气吗?
郭艳坦承,农民的实际需求对她的设计帮助很大,最终也都在新设计的房子里得到体现:比如会增加储藏室,一个小区内会集中设计一个存放点,就好比城市里小区的自行车棚,也会有集中的晒场……最终,郭艳拿出了两套设计方案,被村民高票通过。
后来
灾后重建,修房子也是为城乡一体化“添砖加瓦”
郭艳至今爱和同事们讨论:“灾后重建让一种现代文明在广大农村加速普及,但这并不是要完全替换掉农村现有的东西。”
“图纸进入测绘阶段后,专业方面就非常顺利了,”郭艳坦露,但新的问题又立即出现,“我们最想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如何与灾区群众缩短心理距离。”
郭艳至今爱和同事们讨论:从建筑学和居住理念来说,“灾后重建让一种现代文明在广大农村加速普及,但这并不是要完全替换掉农村现有的东西,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习俗都应得到尊重和保留。只不过通过现代建筑学的融入,农村更加现代化。”
于是,观念首先要从“修”房子开始转变。“彭州大部分乡镇的农民房,80%倒塌了,15%以上受破坏严重,可以抗震的房子数量微乎其微。”原因很简单,“长期以来,没有任何的专业设计机构介入到农房修建中,所以大部分农民修房都凭感觉。”郭艳在走访时,听很多农户说起建房的步骤:用点石灰、泥巴、沙子,搅拌在一起就开始垒砖贴墙。这种老式建筑法让郭艳很“痛恨”:“最基础的水泥都很少用,房子怎么牢靠?”
后来,只要是选择了郭艳提供的图纸准备自建的农民,当地政府都会收到郭艳的要求:必须对每户自建农民进行监督。由于农房重建点多、面广、量大,对设计师、督导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郭艳也常常为了强化住房建设质量进行督导,“遇到雨季、塌方等自然灾害时,我们还要马上调整方案。”
她认为,以前因为农村房屋修建量大、不好管理,加上建筑设计行业对农房设计也相对空白和陌生,致使双方产生了一种隔阂心理。如今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能力求交流一步到位?
郭艳表示,对灾后重建的农房建设来说,最大的亮点在于,既把房子的质量和舒适性提档升级,又能结合当地的产业因素,做到可持续发展。“比如尽量不破坏现有场地,村落、社区道路与建筑布局顺应自然地形走势,这样安全系数可以达到最高;而最难把握的是控制建筑体量,比如东林寺、石家滩,我们都引入了适宜的屋顶形式,这样可以亮出建筑群后的山体及植被,让建筑融入群山的怀抱中。”
郭艳最高兴的是,通过自己的细致规划,在重建过程中弥补曾经的缺失,“这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是最大的骄傲。”
如今
思索不止,好的建筑就是能把宜居性发挥到最大化
“至少我会影响我周围的设计人员,在今后的设计中,不至于过分追求建筑新奇的外观,而是多去想如何更趋理性化。”
郭艳曾于2000年主持设计过成都的“凯莱帝景”项目,至今同行寒暄,都多以这个知名的建筑为开场白,让她一直心生自豪:“好的建筑不是外形多么独特,而是它能把宜居性发挥到最大化。”通过灾后重建的农房设计,她觉得返璞归真最重要。郭艳以英国为例,伦敦的市政管网有了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仍然能够承载目前的城市生活需求。
所以,郭艳觉得宜居性概念应该辐射、影响到我们的市政规划:“目前我们的很多市政规划都是暂时的,最多就管十年,随着十年里的扩张,到时候各种需求又有瓶颈,所以老百姓才会埋怨需要在路面上安个‘拉链’,随时可以又开又合。”
“我们经常接单子,只要客户说好,业主喜欢,我们就无条件满足,追求浮华的外观,其实这样是损害了建筑本身的和谐。”郭艳说,事实上,重建时根据农民需求设计的房子,比照搬高档社区的房子给他们更出彩。“至少我会影响我周围的设计人员,在今后的设计中,不至于过分追求建筑新奇的外观,而是多去想如何更趋理性化。”
说起近年来全球不断发生的大灾难,郭艳表示“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有必要设立长效机制,进行监控。”彭州的这三个点位,比较偏僻,到了夏季、雨季,就会有塌方等灾害发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地质灾害监测。”郭艳诚恳地表示,希望每年由在蓉各大设计院抽选专家,请他们进行巡视监测。
首次参与灾后重建的经历,让郭艳这位头顶光环的建筑师觉得,所有的建筑师能够从大灾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建筑给予生命一个更好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