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转型调整的重要时期,城市化进程步了入快车道,我省建筑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房地产市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暖房子”工程等中心工作也对建筑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日前召开的建筑业管理工作会议上要求全省建设系统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全省建筑业的发展。
2011年我省建筑业具体发展目标是:
1、巩固完善建筑业现有产业格局,建立区域性产业集团和以制造业为依托的专业化企业集群。实现总产值1600亿,增加值600亿,分别同比增长15%,对外施工产值同比增长5%。从业人员超过80万,注册建造师突破15000人。树立绿色施工技术示范工程5项。
2、勘察设计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和技术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全行业产值达到9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72亿元,利润总额达到7亿元。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和施工图文件审查率都达到100%。
3、遏制招标投标违规行为,公开招标率达到100%,施工合同备案率达到90%以上;从严查处转包、挂靠等违法行为,施工现场监管覆盖面达到100%。
4、建筑节能2011年全省计划确保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2000万平方米,力争完成“3000 +500”改造目标,即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000万平方米,配套进行供热计量改造500万平方米。
5、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以上事故,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2010年实现双下降。
6、消除重大质量事故,质量通病治理成效明显,创国家鲁班奖一项、省级以上优质工程20项。
为完成以上目标,要认真抓好以下工作措施:
1、巩固区域性产业结构,促进行业发展。要立足现实、谋划长远,继续实施主动资质管理。各地要依据全省建筑业年度发展规划,找准本地区建筑业发展的支撑点,调控企业的资质等级和专业类别。支持骨干企业突破行业壁垒,拓展经营范围,发展为具有综合资质的总承包企业,打造龙头企业集群;重点支持具有电力、矿山、冶炼、化工、通信及机电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外向发展企业集群;提升县级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打造区域性企业集团;延伸地域性工业产业链,打造以制造业为依托、具备专有技术专业承包企业集团。
2、发挥建筑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建筑市场动态监管。继续实施“两场联动”,围绕“暖房子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中心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和综合检查执法。以建设工程标后监管为切入点,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施工许可制度。以非法转包、挂靠、不办理施工许可证、工程造价低于安全质量控制成本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严肃查处各方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
3、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建筑业发展。以即将下发的《吉林省低碳建筑业发展纲要》为指针,强力推动低碳施工技术和绿色施工工艺应用。结合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构建适合省情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要将建筑构件集成化、模块化、工厂化作为突破口,促进工程制造和装配技术发展,以及新型施工机械应用。通过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引导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支持优势企业以工程为载体,提高管理、技术和装备水平。
4、充分发挥诚信平台的作用,构建长效机制。依托诚信管理系统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以日常管理和执法检查记录为依据,实施省、市及行业协会按权重综合评定企业信用,将信用信息及时录入、更新,并与企业资质晋级及招投标挂钩,切实发挥诚信体系的行业监管作用。通过覆盖全省的高效、公开、透明的建筑业诚信体系,规范各方主体行为,全面落实诚信奖励和失信惩戒制度,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好防拖欠的有关工作。要建立建筑业产业发展数据统计上报制度,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5、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全面树立服务理念,加速推动我省企业走出去。建立机构,设立外省办事处,为企业发展和升级提供服务。特别是省外任务较多的企业,要确定扶持名录跟踪服务。对于市场信誉好并列入扶持名单的企业,参与外埠投标时,可在现有资质基础上,提高一级颁发资质副本,帮助其加速发展。
6、加快科技创新,倡导低碳节能理念。在新建建筑中优先考虑应用建筑构件混凝土预制装配(PC)技术应用系统、轻钢轻板住宅体系、高强度安全结构体系等。研究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风能应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政策和技术构造措施,推动太阳能热水技术在住宅建筑的推广使用。鼓励“四节一环保”、低碳绿色建筑、新型保温防火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勘察设计行业的推广和应用,并及时组织编制地方标准和标准设计,提升低碳建筑节能设计水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成立绿色和低碳建筑设计专门研究机构。制定我省低碳建筑设计标准,开展星级评定工作。组织以低碳建筑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考察和培训,提高全行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观念认识和执行能力。
7、利用“十二五”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政策和国家拟将我省“暖房子”工程列为“国家示范工程”的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按照以热源或热力站辐射区域为单位进行整体化改造的原则,力争实现“十二五”的任务三年完。培育重点地区和市县实现五年任务一年完。优化符合实际的供热计量工艺,启动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重点市县和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争取更多国家资金政策支持。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规模,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使我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取得实效。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项目的指导和监管,确保示范项目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对具备验收条件的示范项目,联合财政厅组织专家进行验收。以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为重点,创新和完善技术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促进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
8、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着力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全面推进“吉林省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平台”的应用。利用网络技术搭建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平台,开工前启动“起重机械网络在线即时监控系统”,落实施工全过程的各方安全生产责任人。争取出台《吉林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突出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第一主体责任,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工作,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完善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加大安全生产督查力度,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结合“督查暗访”、“交叉互检”,重点在开工前、施工旺季、汛期、工程竣工前后等易发生事故的阶段开展各类专项检查。强化建筑安全层级督查力度,加大对发生安全事故地区、企业及个人的约谈督办和通报力度。坚持“四不放过”,及时对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坚持事故分析和专家点评制度。继续组织评选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局长示范工地、“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活动。
9、全面加强质量监管。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工程验收办法》,制定并完善“暖房子”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检查方案,参与暖房子工程检测和验收,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对质量薄弱地区及县(市)的工程实行差别化管理。加大对地铁、深基坑、重大投资等难度大、技术高、工艺复杂项目的监管力度。继续加强工程实体质量通病治理,编制《常见质量通病处理工作手册》。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管水平及建造水平。各级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吉林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规范监管程序,完善监管手段,创新监管模式,积极推行暗访、巡查、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督促施工企业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和各项检测标准,杜绝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粗制滥造。
10、进一步强化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以及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和市政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活动监督管理。试行对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简单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和市政工程项目;投资限额(省级1000万元、市级500万元、县级300万元)以下的小型工程项目,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符合项目承包资质、市场信用良好的承包人。重点推进招标投标和评标工作的电子化,逐步开展网络招投标、远程评标等工作。利用计算机辅助评标,从技术手段上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采取网络下载招标文件、网上报名等方式,降低企业投标成本,提高工作效能。逐步推进招标项目统一编码,招标人网上发布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招标人远程投标报名、下载相关资料;实现招投标文件的电子化,初步建立起全省统一的网上招投标工作机制。完善合同(信息数字化)备案制度,加强标后跟踪管理。进一步完善投标投诉受理、处理制度和招标投标投诉复审制度,严格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
11、完善体制机制,落实抗震防灾责任。以应急专家库的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抗震防灾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制度,开展全省抗震设计质量检查工作。在延边州、蛟河市开展农村抗震民居示范工程试点工作。做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修编工作,真正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强化超限高层及超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同时,认真配合各级校安部门,全力做好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验收工作。依托吉林建工学院,加快建筑工程抗震科普基地建设。
12、充分发挥网络化手段对行业管理的推进作用。通过覆盖全省建设系统的政务专网,实现省、市、县三级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办理。各专业网上审批要做到指标数据化、流程标准化、信息公开化,五月份全面开通网上审批系统。进一步完善施工企业安全许可证管理系统功能,实现无纸化审批。加快各类管理系统和平台建设。重点完善吉林省建筑市场诚信管理平台各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库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开展资质再就位工作。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网上教育培训系统等各系统和平台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和数据对接。通过信息系统建设改变监管模式,堵塞监管漏洞。同时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云平台,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