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上海,很少人不会不提到上海“新天地”。
位于淮海中路南侧,这里原是上海破败不堪的大片石库门旧城建筑群,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址,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自1999年起,香港瑞安集团斥资14亿人民币,把石库门旧区砖墙、屋瓦、街区等外表保存下来,内部则打造成现代化休闲购物餐饮区,还有国际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等。
这项上海历来最大的旧建筑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5万7000平方公尺,成了上海著名的地标。
当时在内地论规模仅称得上是中型发展商的瑞安集团因此声名大噪,老板罗康瑞也赢得了“上海姑爷”的称号。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新天地”的建筑师,是名新加坡人。本报日前专访了负责上海新天地古建筑保留区项目建筑设计的建筑师沈观扬。
无缝通风系统灵感来自淡滨尼广场
在本地建筑师圈子中,53岁的沈观扬被称为“新天地建筑师”。
在1998年至2003年间,他领导上海新天地古建筑保留区项目的建筑设计。当时,他以日本日建设计(Nikken Sekkei)新加坡合伙人的身份参与,现在则是新建设计(New Space)董事长。
在采访过程中,沈观扬比手划脚,很明显的跳跃式思维;滔滔不绝,每讲一句就补充两句背景的说话习惯,也反映出建筑师特有、对细节的注重。沈观扬表示,当年接下新天地,纯属机缘巧合。 他说:“当初,它们面试五六组人马。我是唯一的新加坡人,原本还不在面试名单上。我受托带项目总监到不同地方考察,总监问我:要不要试试看?”
曾在波士顿生活了几年,沈观扬对所谓的“建筑保存与零售发展”(conservation retail)概念并不陌生,他引进了波士顿的建筑设计事务所Wood+Zapata——本杰明·伍德(AIA),进行合作设计。这个旧建筑改造工程的设计融入了许多新元素。
沈观扬指出,当时参与项目的有不少外国设计事务所,但实地工作的咨询顾问几乎都来自新加坡。也引进了好几个中国当时的第一。
其中,新天地使用的无缝通风系统,就是从淡滨尼广场(Tampines Mall)得到的点子。翠湖的底部,铺设了一层粘土、而不是传统的瓷砖制湖底防渗膜,也是从新加坡附近的民丹湖度假村(Bintan Lagoon Resort)获得的灵感。
活跃的新加坡建筑
设计事务所之一
2003年,随着日建设计关闭在本地的据点,沈观扬也另起炉灶,同年8月创立新建设计(New Space)。
不知是否因为新天地带来的名气,创业后第一年,业务有六成来自中国,包括广东佛山的100多个住宅度假村,以及海南岛海口的一项大型公寓,使新建设计成为在中国活跃的新加坡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其他项目,则包括中国北京胡姬花园、北京丽来花园的整体规划和俱乐部、三亚铂尔曼度假酒店等。新加坡的项目则包括Eurochem总办事处、清风雅筑、Namly Crescent以及升涛湾(Sentosa Cove)的洋楼等。
新建设计在新加坡有45名员工,每年需300至350万元收入回本。尽管承接不少中国项目,但沈观扬坚持不把工作外包,而在新加坡谈妥所有的详图(detailing),通过录像会议在中国实时绘制。
沈观扬希望把公司规模维持一个55至60名员工的中型企业。他说:“过度扩张会引起很多不必要麻烦。”
近期,他也在越南胡志明市设计廉住房。这个容积率高、单位面积较小的低成本项目,第一期设计已完成。沈观扬笑言:“当然收费会低一点,但既然有社会关怀目的(Social agenda),做起来也更有满足感。”
现在欧美建筑师吃香
在中国闯荡十多载,谈到中新两地的有关行业生态,沈观扬直话直说,坦率得令人惊讶。他语重心长地说,新加坡建筑师在中国正在失去原本的优势。他说:“11或12年以前,我们(新加坡建筑师)在中国受尊敬,但现在多由欧美建筑师拔得头筹。”
他发现,过去十多年来,新加坡建筑师在中国市场的地位逐年在改变,这股风向转变也发生在香港和台湾等其他亚洲建筑师身上。
现在,中国最顶尖的5%项目,往往由西方国际事务所摘下,它们也自然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而环顾亚洲,除了日本一些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亚洲建筑师还是无法收取最高的价码。
“现在,他们的态度比较像是:我凭什么要请你?”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人的眼界更宽阔了。
沈观扬举例:“七年前我们承接第一个项目时,当时没人知道怎么设计出好的热带建筑,但近年来中国人见多识广,常常去普吉岛、峇厘岛等地旅游,期望和要求也更严格。”
另外,中国建筑设计水平也提升了。
沈观扬说:“就拿我的朋友马清运来说,他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建筑师,也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不是没有好的建筑师,我们必须特别有竞争力。”
新加坡品牌如何保持优势
对于新加坡建筑师进军中国,他有什么建议?
他说:“除了在设计和细节方面尽力赶上欧美,也必须熟悉当地监管条例和民情风俗。”他举例,中国各城市间在条规、生活习惯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需要花心血去研究。
其中一个例子是,不同地区对住宅朝向有不同要求。
沈观扬指出,长江以北的地区,往往规定住宅要面朝南;广东住宅则不讲究。而主卧房每天必须受到的阳光照射最低时数,也随着地区的不同而有分别。
新中苏州工业园区珠玉在前,不少中国工业园项目的整体规划,近期纷纷落到了新加坡业者的手中。尽管当中或许蕴含一些招商意图,但从纯粹设计角度来看,新加坡设计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沈观扬认为,新加坡建筑师拥有在本地的长期实践经验,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有全面了解,
他说:“我们在中国的建筑设计,更充分结合当地城市规划条件和市场需求。这也解释了,新加坡建筑师在中国并不以脱离市场新奇古怪作品为卖点。”
应给本地建筑设计多些成长空间
沈观扬自谦,在中国发展十几年来幸运非常,得到客户信任。
“第一年接下海口一个大型私人公寓项目,我那时其实连海南岛都没去过。”
他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或许也反映出中新两地企业态度的不同。
他指出,新加坡企业客户为项目招标,作风往往比较谨慎、保守,倾向聘请有经验及规模的业者。
而在中国二三线城市,企业规模往往不大,很多时候是由大老板拍板定案,而机会则往往是通过客户之间的口耳相传得来的。
“大老板会亲自坐镇设计会议,他们往往很有主见,告诉你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和大老板直接接触,就可以跳过与中间职员打交道,简化决策过程。”
另一方面,他也指出,一些市场如日本把本土建筑师视为艺术家,新加坡市场对建筑设计业的看法则比较“商品化”;或许可以有更多提拔本地建筑设计的空间。
谈到本地业者的发展,他认为,新加坡有不少有才华的小型事务所,因规模不大,错失不少成长的机会。
其中一例,政府进行价值超过1亿元大型工程招标时,对竞标的业者定下最低营收规模限制。
他说:“我们去年很幸运地超过了GeBIZ的标准。不过,如果你继续设下预先审定资格,只会逐出占了这一行总数达95%的小型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