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地标性建筑应赋予时代气息
摘要: 近日,一篇名为《海口为何缺乏地标建筑物?》的帖子正在天涯社区引发广泛讨论。该帖子点击率已突破一万大关。 例如,天涯网友龙头发问:地标建筑是一个地区的显着标识。想起北京,我们必想起万里长城、故宫、天 ...
近日,一篇名为《海口为何缺乏地标建筑物?》的帖子正在天涯社区引发广泛讨论。该帖子点击率已突破一万大关。 例如,天涯网友“龙头”发问:“地标建筑是一个地区的显着标识。想起北京,我们必想起万里长城、故宫、天安门广场、鸟巢等地标建筑物;想起上海,我们必想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地标建筑物;想起香港,我们必想起维多利亚港、香港会展中心等地标建筑物;想起广州,就想起来广州新地标"小蛮腰"……那么,想起了海口呢?想起了什么?”特别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口无疑是重心。一个造型简单而独特,容易识别的建筑,既减少了中外游客对海口的认知困难,又对海口的宣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一个海口新地标,对于国际旅游岛的重心城市,的确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城市地标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地标应该作为城市中的建筑主角。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城市的文化气质。地标建筑综合体的“标识性”具有视觉价值和象征价值的双重意义。同时,城市地标也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例如,海口人过去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都把“七层楼(华侨大厦)”当做海口的“地标”,如果到建省办经济特区,再拿“七层楼”当地标,岂不是贻笑大方。 迪拜设计拜帆船酒店的英国ATKINS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汤姆莱特认为,历数世界上的城市地标建筑,能够令人过目不忘的,必须要有简单而独特的造型,往往是几笔就能画出来,除了建筑物本身,就能知道其所在地。例如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歌剧院之于悉尼,金字塔之于埃及。该设计团队终于在一次喝啤酒的脑力激荡中,从一只帆船俱乐部出海的帆船获得灵感。将酒店的造型设计成一只帆船在风中鼓胀中出海的造型,这夜对迪拜人深具意义,迪拜人自古就有航海的传统,帆船酒店的隐喻意义就身在其中。也预示了迪拜即将告别石油业,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的决心。 同样,马来西亚双子塔也是吉隆坡乃至整个马来西亚的象征。时任总理马哈蒂尔要求双子塔不仅要有世界级的高度,在昭示世界:“我们在迎头赶上”。而且,整个建筑要有马来西亚有风格。但究竟什么是“马来西亚风格”,令设计师大伤脑筋。后来设计师发现,所谓马来西亚风格,就是伊斯兰风格,伊斯兰艺术禁忌以人物、字母或动植物作为建筑造型,后来设计师以两个正方形交错的图案作为大楼平面的设计,这在伊斯兰教中代表着秩序和和谐,终于获得了马哈蒂尔的首肯。这样,一个既体现伊斯兰国家传统,又迎头赶上世界经济进程,雄心勃勃殴的马来西亚新的国家元素出现了。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曾说:“地标建筑的意义在于,它是可以与人们心灵共鸣、标注人们记忆中的建筑。”同样,中国银行大厦对当时即将回归的香港,也具有强烈的昭示意义。对于时年65岁的中银大厦设计师贝聿铭来说,他却面临巨大挑战。资金不足、地段不佳,要想在密密麻麻的摩天楼群中独树一帜,并非易事。贝聿铭的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随着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香港中银大厦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如今,它不仅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银行跨入世界大银行之列的象征。 由于中银大厦在香港赋予了独特的地标性质的地位,以至于后来李嘉诚父子在附近建长江实业中心时,都告诫建筑高度不能高于中银大厦。当然这是后话了。 迪拜帆船酒店、马来西亚双子塔、中银大厦的地标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途中,建设富有本土意义的地标性建筑,还需赋予新时代的精神。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