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胥江 实习生 田涛 文/图文星塔全景

在安县花荄,文星塔远近闻名,不过许多人只是看到文星塔的漂亮,却不知道这座高达28米、13层的古塔竟然是用土砖建成的,并且在建成后保存了一百多年,直到遭遇5·12大地震,才与其他现代建筑遭遇损毁。记者了解到,这座塔去年底按照古法重新修建后,仍然采用原来的建筑方法,大量采用土砖。古建筑专家相信,这座塔用土砖原样重建后,仍然可以保存相当长时间。
这种土砖用的材料与农村建筑的土砖不一样,是用糯米浆、石灰、卵石、黄土和竹筋等,按照一定比例通过人工方法压制而成,这样做下来的土砖还需要经过水泡的过程,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反应,类似于没有水泥的年代打的三合土,比单独用泥土压制后晾干的土砖硬度提高了十倍,水浸泡后具有较好的防风化能力。砖体内部加进去的竹筋,本身强度很高,并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腐朽。”
古塔历经百年
成为标志建筑
记者来到安县花荄,远远就看到了这座屹立在平地上的高塔,13层的塔体逐层收缩塔尖直插云霄,显得非常壮观。
这座塔有何来历?记者试图了解其中缘由,不过由于城市变迁,塔周围已经没有原住居民,记者了解到,古塔所在地原来是文星村8社,记者辗转在城中找到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告诉记者;“原来这个地方不出状元,当地出谋划策说兴建一座塔,寓意给文曲星建个房子,希望能出状元,所以就有了这座塔。”这一说法得到安县文管所证实。
据安县县志记载,花荄古为冉駹国属地,是羌人集聚之地,历史上文人辈出,屡受朝廷加封。然而在撤县后的两百多年里,竟无一人高中甲榜。本地绅士商议联名上书县衙,要求建塔镇风水。众绅士的提议得到时任县令彭作籍的支持相助,花荄绅士于怀适请来工匠,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古镇南3华里处修建一阁,是年底建成竣工,取名为“文星阁”。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外地做官的邑人周凯修告老还乡后觉得“文星阁”不高大雄伟,带头将还乡养老的俸禄悉数捐出,筹措银两,募集善款再建“文星阁”,于是文星阁从一层变成了七层。光绪十五年(1889年),当地绅士林根禀请安县知事宋德泽将“文星阁”再增建5层,以示安州文风,得到宋德泽的赞赏,遂与林一道筹集资金进行修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建成13层的塔,通高28米。
不过文星塔建成后,当地到底有多少人高中甲榜,当地没有记载。不过文星塔建造宏伟、造型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成为安县的标志性建筑。1984年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前文星塔一直叫“文星阁”,200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更名为文星塔。
古塔毁于地震
重建保留部分痕迹
这座古塔建成后,一直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虽然经历了自然的破坏,但也安然无恙。1974年,塔顶的二层被雷电击毁,1988年对损毁部分进行了维修。1991年,塔顶部再次被雷电击毁,1993年再度维修让文星塔始终保存完好。
不过文星塔未能躲过5·12大地震的劫难。大地震发生时,在塔斜对面一百多米远的商业银行工作的田先生恰好目睹了古塔倒塌,田先生告诉记者,“地震当时,我正准备开车去绵阳办事,车刚发动,就发生了剧烈的摇动,还以为是车出什么问题,下车一看,发现周围的办公楼全部都在摇晃,只见对面烟雾浓浓,灰尘满天,待烟雾散去,发现顷刻间文星塔已经倒了。”
“为抢救这处极具文化内涵、赋有标志性建筑特色的文星塔,法国友人还亲临现场研究修复方案,县上向国家争取了灾后文物恢复重建专项资金,由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县文化旅游局建设,从去年1月入场,历经12个月时间才恢复重建。”谢民刚告诉记者。
记者在古塔重建施工现场负责人张吉武的带领下进入塔内,看到墙体部分完全用土砖砌筑,几乎看不到其他材料。不过塔内四个角,分别添加了用来承重的水泥柱一直伸到塔顶。并且每一层楼都现浇框架,而木地板就铺设在框架上面。以前,木料直接架在塔身的墙上,现在这样做,可以在古塔外观不变的情况下,减轻塔身的承重强度,能够延长古塔的寿命。
记者在古塔外看到,塔身两侧各有一道不规则的凸凹不平的结合处,张吉武告诉记者,那是地震时尚未倒塌的塔身和新建的塔身之间的结合,地震时留下的部分也歪斜了很多,但维修时做了部分校正留下一些,以让后人了解大地震造成的破坏。
土砖建塔非常少见
许多人不了解的是,这座塔主要建筑材料不是青砖和石头,而是土砖。除了塔的底部有数米高用条石码成,塔身每层之间用青砖砌成塔檐,而塔身的主要部分全部用土砖砌筑。而同时代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大多是石头或者青砖砌筑,用土砖建成而保存下来的塔非常少见。安县文星塔当时为什么要用土砖作为主要材料砌筑古塔?安县文管所所长谢明刚也没有找到答案,唯一可以理解的理由就是,土砖的建筑成本相对较低。
我们知道,土砖在过去的年代,由于制作难度低,在农村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至今在许多农村都还能看到土砖砌筑的农房,但是大部分用土砖建成的农房,由于日晒雨淋砖体逐渐风化,能够保存百年的几乎没有。这座古塔从1890年改建时算起,到遭遇5·12大地震古塔损毁,已经保存了118年,如果不遭遇地震,那么古塔保存时间还会长得多。
记者在古塔修建单位施工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塔内,底楼还剩下了一些重建时剩下的大块的土砖。现场施工负责人张吉武告诉记者,古塔的主要建筑材料就是这种土砖。张吉武为记者揭开了土砖制作的一些秘密,这种土砖用的材料与农村建筑的土砖不一样,是用糯米浆、石灰、卵石、黄土和竹筋等,按照一定比例通过人工方法压制而成,这样做下来的土砖还需要经过水泡的过程,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反应,类似于没有水泥的年代打的三合土,比单独用泥土压制后晾干的土砖硬度提高了十倍,水浸泡后具有较好的防风化能力。砖体内部加进去的竹筋,本身强度很高,并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腐朽。
记者看到,古塔每层楼之间的塔檐,并不是用土砖而是用青砖砌筑,张吉武告诉记者,这样是用来分流雨水,虽然塔身的土砖具备一定的抗风化能力,但还是比青砖弱一点儿。再加上塔身外面也使用了土砖类似材料涂上外墙,因此这一层涂料也起到了抵挡风化的作用。
张吉武也不排除过去土砖成本比青砖低的说法,不过现在制作这样的土砖,由于无法用机器制作,人工费用很高,两个人一天下来只做得出七八块砖,所以制作的土砖价格就比按照现代制作方法制作的烧结砖贵多了,但是古建筑维修必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现在的工艺技术重建的文星塔,应该比原来的古塔保存得更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