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杭旅游业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以大项目带动,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旅游经济指标逐年攀升,旅游项目建设凸显成效,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驶入了旅游大发展的快车道。旅游业已成为余杭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龙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1569”精品工程概况
2007年,余杭区委、区政府在旅游发展大会上顺势提出打造“1569”精品工程,即投入150亿元,打造6大“休闲胜地”,提升现有9大旅游项目建设水平,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6大“休闲胜地”均是当前我区重点推进的综合体项目,其中总投资约53亿元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良渚文化博物院已于2008年10月1日对外开放,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效益;运河综保“塘栖五街”工程首次亮相便“首战告捷”,今年国庆“二度亮相”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超山综保工程东园项目已于第二届超山梅花节期间精彩亮相,重现了“十里梅花香雪海”的胜景,三期北园项目也已逐步推进中,未来必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旅游综合体”。余杭正通过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工程实现余杭旅游产品向旅游综合体,城市旅游向旅游城市的华丽转身。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强势铺开“开发文章”。一是明晰产业定位。2007年在全区旅游工作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会上就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总目标,并确立“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明确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又提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进一步表明余杭区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魄力。二是高起点规划。对照余杭区旅游资源分布,编制了《杭州市余杭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杭州市余杭区旅游资源保护规划》,谋划余杭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即“一个前提,两大特色,三条景观长廊,四大旅游功能区块,五个节点”。2009年,在《杭州市余杭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进一步明确要着力打造塘栖水乡风情旅游区、良渚遗址文化旅游区、径山生态度假旅游区、南湖滨水休闲旅游区四大重点旅游板块,为余杭旅游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是出台强势政策护航。近年来,余杭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若干意见》、《杭州市余杭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旅游扶持政策,2008年更是大手笔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每年5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从资金和政策上为旅游经济强区建设保驾护航。四是坚持高效服务推进。区委、区政府启动实施了“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专门成立了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对重大旅游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区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有效解决项目审批、土地、资金、配套、政策等问题,确保了旅游项目得以快速、顺利地推进。
(二)梳理体制机制全力做好“建设文章”。一是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为促进项目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专门成立了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坚持“开发大项目、打造大企业、实现大发展”为目标,通过资金的安全高效运作,做大做强公司,着力推进旅游综合体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立足打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成功运营。如今,公司已现实集团化转型,必将成为我区旅游产品建设运作的有效平台。二是成立重点项目管理机构。超山综保工程、塘栖运河综保工程、西溪湿地西区等项目作为“1569”工程的拳头产品,是全区重点推进项目。为此,区委区政府属地成立了超山综保办、运河综保办、西溪湿地管委会等建设指挥部,使我区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了主体明确、统一有序的操作系统,对统筹协调景区发展,推进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成立项目管理协调组织。项目建设工程复杂,涉及多个部门,为有效统筹全区现代旅游业发展,推进项目建设,我区已成立了由区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休闲旅游业发展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由区府办、区委宣传部(文创办)、发改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余杭分局、旅游局等10个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组成,协调小组下设有专职办公室。利用协调小组平台,统一协调解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在区级层面上完善了工作机制,形成上下疏通、工作顺畅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三)依托品牌建设重点做好“经营文章”。一是构建品牌体系。以增强余杭旅游生命力为目标,依托区域优势,积极培育和发展余杭旅游品牌。为统一对外宣传形象,邀请韩美林大师设计余杭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现已成为游客了解余杭旅游的窗口;推出余杭自然山水游和人文历史游两条“二日游精品线路”,高标准、高档次地构建余杭旅游的形象、线路品牌体系。二是打响节庆品牌。以举办中国杭州超山梅花节、中国茶圣节两大国字号节庆活动为重点,并根据每年需要,举办了梅花奖颁奖晚会、双溪水上狂欢节、鸬鸟蜜梨节、五常龙舟盛会、塘栖枇杷节、追逐春天游余杭等活动,近年又创新举办了仓前羊锅节、山沟沟农家美食节、天都城恐龙嘉年华等独具一格的节庆活动,借事造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拓展营销覆盖面。为拓展客源市场,创新实施了以城市宣传提升品牌形象,积极组织旅游宣传大篷车,参加旅游促销推介会。紧跟国家消费导向,在巩固扩大江浙沪主流市场的同时,实施“南延北拓”的开发战略,即向南挺进珠三角市场,向北开拓北京市场,大比例扩大省外市场占有率。
三、取得的成效
(一)旅游经济逐年攀升。目前,余杭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已跻身全省前列,跻身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市、区)。富有余杭特色的旅游格局初步形成,并连续多年在杭州市旅游西进考核中获得金奖。今年1-8月,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51万人次,增长17.25%,实现国内外旅游收入38.64亿元,增长19.41%;接待国内旅游者427.08万人次,增长16.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19亿元,增长18.86%;接待入境旅游者94320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070.36万美元,增长35.43%,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
(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区共有旅游景区11个,其中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个,初步形成了能满足不同客源群体需要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以及食、住、行、购、娱等领域产业要素日趋完善,其中有星级旅游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9家,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高星级酒店近10家。
(三)产品体系日臻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1569”精品工程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溪漂流、山沟沟、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小白菜文化园等景区日益壮大,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建成开放的良渚博物院、西溪湿地三期、农夫乐园等景点日趋成熟,正成为余杭旅游新的生力军;超山综保工程、运河综保工程、南湖滞洪区综合整治工程的新一轮建设开发,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
(四)旅游品牌逐步打响。以节促旅的营销方针成效明显,传统的中国茶圣节、中国超山梅花节等国字号节庆活动已成体系,发挥出几何增长的宣传效应;五常龙舟节、塘栖枇杷节、仓前羊锅节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快速提升了余杭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余杭区先后获得“浙江十佳自驾游黄金线路”,“市场开发先进单位”等称号,还被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营销学会、中国国际旅行家协会评为“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区”。
四、下一步打算
今后,余杭旅游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引领,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中心,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品质再造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旅游经济强区建设成果,努力实现我区旅游新一轮跨越式大发展。
“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国家、省、市、区相关精神为指导,坚持“品牌化与国际化战略、高档与低碳战略、开放与融入战略、便捷与慢享战略”四大战略,以大杭州旅游为依托,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高举良渚文化、禅茶文化和运河文化三面大旗,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以四大旅游区块打造为重点,不断完善旅游体系,着力打响余杭品牌。在继承、弘扬、创新余杭旅游个性特征的基础上,打响文化休闲品牌,加快旅游产品国际化、营销国际化和服务国际化,使余杭旅游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入境旅游有较大突破。同时,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倡导低碳或无碳交通方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900)万人次,境外游客(4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达(110)亿元,旅游创汇超过1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