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
1956年出生于北京,于1993创立非常建筑工作室。曾获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2006年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的学院建筑奖。至今为止出版发表8本书籍和专著。曾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从2000年至2008年,先后五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建筑学校任教。

张永和
中国
今天我跟大家聊“中国、低碳、城市、中国”四个话题。尽管有些话题可能特别小、特别具体,但设计工作就是特别具体的,而不是一些话题的宽泛讨论,这几个话题英文首字母都是以C开始,第一话题非常大“中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现在在中国做建筑,必须认识中国,中国的现状、文化必等等。

张永和案例二分宅
我是北京人,中国对我而言没那么复杂,我的工作皆源自我的生活经验,我是在这样的一个四合院长大的,长大后多种原因导致我永远搬家,我梦想能有这样的一个院子。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意味着什么?

张永和案例 二分宅
这个照片很说明问题,住在院子里的人可以有很多种生活,能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少,对于建筑师的问题是实践,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做工作,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是否还能维持下去,实际上我们的“二分宅”项目不是在北京城里,而是在郊外的山野里,现在只有这种地方才能有户外生活的场所,北京的四合院比较内向,两个房子能靠在一起,这也说明四合院是一个非常城市的建筑,如果挪到郊区,我们发现它会不适应,需要进行转变。我们想四合院能够与地形相关联系起来,一半人工,一半自然的院子。

张永和案例 二分宅
如果将房子一分为二,根据不同的地形情况会形成不同的围和,也会看到一个西方建筑的原型,打开整个围和、院落,原来基地的树都保留下来,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是把四合院的方式重新建立在森林之间,二分的概念涉及设计的操作,是分两个地之间的入口。

张永和案例 二分宅
建筑是与物质相关的事儿,我发现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学生在设计上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将建筑建立在非物质的思想上,大家都跟物质不亲,非常生疏,甚至不喜欢。灵感出现在图纸上,而跟砖头、瓦片、钢筋、混凝土没有任何关系,而建筑工作恰恰是与物质世界打交道,图和文字都是实践物质现实的手段,所以对“二分宅”我们当时考虑到这块地不能永远用来居住,因为人口的增长,若干年后可能会有所降低,城市环境要进行重组,其实建造、建筑、城市,都不是永久的,很多建筑存在时间有限,这块地以后可能有变成森林公园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就用一些材料组成建筑,将挖出的土做墙,树木还保留在山坡上,有一定的私密性,有内向个性。
这个是客厅,这里面的一个元素是双堵墙,然后是承重墙,土墙采用保温隔热的中国很传统的做法,传统对我们得工作而言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因素,传统有死和活之分,方块字是活传统,有些已经故去的,但不能简单的论断传统死了或复活了。土木是当今的一个建造方式,也许不是今天的主要建造方式,我发现大家对环境和现在生活世界方方面面的关心,土木也未必完全是死的。而树木、种植方式、生态林密度、树木种类和生长都不一样,可能还会被利用,古代人的智慧如果今天还有意义就会被使用。当时我们的年轻人未必想的那么清楚,我们目前做的几个设计,特别是夯土墙的房子,做了很多大型的公共建筑等,建筑师有审美价值,但建筑是实用的,美观和实用永远绑定在一起,我个人对设计的定义很简单,因为每天做设计,对我而言设,计就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如果完全脱离问题就很难进行设计。从我个人经验出发,将院落的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从城里搬到郊外。

张永和设计作品 涵璧湾
现在给大家上海看一个上海的项目,在上海西的青浦城外。江南地区有大量的湿地,这是湿地边的白鹭湖,过去30年,中国不知填了多少湖,平了多少山。幸而大家的意识发生了转变,否则中国会成为世界上最抽象的平板国家。城市的基本建筑将地平了,其实江南人在水边生活的机会也非常少,大家没有太多与水相处的经验。这个项目对我们而言,环境很好,因为迅速野蛮的发展经验和不尊重自然并不是我们一贯的思维,人要学会与水发生关系。

张永和设计作品 涵璧湾
这个项目叫涵璧湾,它没有二分宅那么简单,但右后侧房间有可能展开,低点的房间,打散了厅堂楼阁,与自然景观融合,遮阳能让室内温度更舒适。现在人们对房子舒适度要求特别高,墙的保温作用要求特别高,但注重保温就失去了江南设计的轻巧性,特色就不存在了。我们做了一个金属手边,这样就兼具保暖和江南轻巧。

张永和设计作品 涵璧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