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地产集团三年将完成武汉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任务

2013-9-5 15:4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9| 评论: 0

摘要: 11月底,经武汉市政府批准,地产集团将成立武汉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城市发展分中心,专门从事与武汉地产集团相关的土地储备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买单,通过土地储备、进行市场交易,将土地升值收益转化为城市建 ...
11月底,经武汉市政府批准,地产集团将成立武汉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城市发展分中心,专门从事与武汉地产集团相关的土地储备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买单”,通过土地储备、进行市场交易,将土地升值收益转化为城市建设资金。


至此,地产集团为城市建设需要实现第三次“转身”。


地产集团的前身是统建和城开。统建成立于1978年,最早是计划经济年代政府为武汉市民造房子的“生产车间”。1984年,统建完成第一次“转身”,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1990年,统建受市政府委托新建武汉经济开发区,在一片荒野中,开拓出最早的“武汉车城”,实现第二次“转身”:从建房子跨入区域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次“转身”,要求地产集团成为武汉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平台。2009年以来,地产集团按照市政府要求开始承担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近三年,将完成410亿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其中,公益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363亿元,公益性建筑项目投资47亿元。正在实施建设的项目有东沙连通工程、武汉大道汉口段、二环线汉口段、白沙洲大道快速通道、沙湖大桥、辛亥革命博物馆等。


今年,地产集团共筹融资130亿,其中,用于集团自身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只有5.5亿元,而其它124.5亿元全部是为城市建设融资。


地产集团的财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集团利润年均以15%的幅度增长,今年有望比2009年增长20%以上,利润构成主要源于房地产开发。政府投资项目虽不能为集团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迅速壮大了集团规模,使其成为目前武汉市四大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之一。


地产集团董事长彭浩说:“中国城市正在经历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不进则退’。地产集团的第三次‘转身’义不容辞,这是城市赋予我们的使命,再难也要完成。”


据悉,面对巨大的城建资金需求,地产集团积极开拓思路,多渠道筹集城建项目资金,除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采取贷款、信托、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外,充分盘活现有土地资源,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储备土地的增值收益。今年,预计可实现土地增值收益近40亿元。


眼下,地产集团构筑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土地整理储备、房地产开发的“三足鼎立”格局,旗下房地产开发、设计、基础、建材、监理、装饰、物业等多业并举。到“十二五”末,地产集团资产规模力争实现500到800亿的目标。


“第一”足迹


上世纪80年代,地产集团成为武汉第一个开发区——武汉开发区的“拓荒者”。是他们最早在那片低洼而少有人口的地方,铺管线,建道路,描绘出新城轮廓,“生长”出武汉新区的核心。


2008年,建造武汉第一个城市中心区最大核心景观——月湖艺术文化风景区,营造了武汉人民的音乐圣殿和最文化、最浪漫的休闲空间。


2001年,经过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武汉第一所地方大学——江大,在临水开敞的汉阳,布局了一片文化之地。


2011年,建设首义文化艺术区,将为辛亥革命发生地铸造丰碑和博物馆。


眼下,地产集团正在建设武汉第一个“市民之家”——武汉行政服务中心。


东沙连通工程


在繁华都市区中建水乡


东沙湖连通工程拉开武汉地产集团在城市中心区内新建城市景观的实践——东沙湖连通工程建设内容分为“一桥、一路、一河、一园、一街、周边疏解道路”六大部分,目标是:在武汉旧城中复合东湖与沙湖的联系,打造武汉核心区内一片水乡城市景观。


武汉地产集团工程部昨日介绍,6月“楚河”成型,9月“汉街”开放。各项工程竣工“时间表”敲定——


沙湖大桥。全长2500米,主桥1075米,西起友谊大道,经穿越沙湖后接中北路。今年12月友谊大道立交主线桥通车,沙湖大桥2011年6月完工。


东沙大道。全长1821米,路宽30-50米,西接沙湖大桥接线段,东至东湖路(双湖桥),含中北路、沙湖大道、沙湖南环路、东一路等四座跨楚河桥,2011年底完工。


楚河及初期雨水箱涵工程。建设1775米长的楚河、3100米长的雨水箱涵、沿河岸绿化,明年6月全面完工。


沙湖公园。总用地5500亩,其中水面4000亩,由8000米的环湖绿带围合而成。建设湿地水网、驳岸整治、园林景点等。


周边疏解道路工程。年内开工汉街南路、沙湖三路、沙湖南环路、沙湖大道南段、东一路5条道路,明年9月建成。中北路高架桥南起华夏证券武汉分公司,沿途跨越公正路、楚河、东沙大道和乐业路,在广厦六建汽车维修站前落地,全长1014米,双向4车道,明年底完工。沙湖路(即徐东路-沙湖大桥)、乐业路(沙湖路-中北路段)明年10月完工。


2011年的恢宏献礼——


寻找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完美表现”


2011年,辛亥革命博物馆与首义文化区一道,成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年的盛大场所。地产集团承担首义文化区建设,分为博物馆、首义南轴线景观、3万平方米地下空间三大部分。


辛亥革命博物馆如一块“惊天之石”屹立在首义纪念轴线上。这种创意的独特性和想象力带给武汉一个新的城市地标,也为建造者设下了一系列考题。


地产集团策划部讲了从图纸到实物修建中的3个故事——


“大地”就是一楼


红色的博物馆“站”在黑色的“大地”上。这个台阶应该多高?


设计者希望,站在红楼门前,一眼看过去,要能看到“红色石头”临空飞起的意象。


“大地”太薄,会给人感受博物馆像压在一块饼干上;“大地”太厚,红石与基座不吻合。


经过4个方案比选。最后确立为5.4米。


策划部介绍,“大地”是未来辛亥革命博物馆的一楼,也是展厅。为了兼顾展厅和“大地”,有些地方还进行了“下挖”,保证日后展出有足够的高度。不够高度的地方,就被当作设备用房。


穿透的视线孔开多大?


辛亥革命博物馆造型像一个“V”。“V”的底部如果不留一个穿透缝,这座庞大的建筑会像一面墙“截断”了首义纪念轴线。


建筑师在“V”的两笔交汇处,设计了一个门。门开多大?


地产集团策划部介绍:开大了,“V”字的两笔有断开的感觉。开小了,从武珞路上又看不到紫阳湖上去。


经历了对3个方案反复比选,门的尺度有了答案:15米宽。整个辛亥革命纪念轴线的道路红线宽100米。


用什么表现“红石头”?


博物馆建筑的创意来自于辛亥革命是石破天惊之举,红石的外表面,是粗犷斜面。用什么材料做出这种质感?


最好当然是石头。


设计、工程部门开始四下找石材。博物馆是红色的,天然的红色石材颜色都不如设计的那么红,做成墙面后一打磨抛光,红色更淡。中国红、印度红、天山红找了一大堆,都不理想。


地产集团介绍,红石外墙的斜面,最大倾斜达到了16.7度,如果用石头“削”出来,石头至少厚20公分,既找不到这么大的石头,造价又很昂贵。


“曾经准备像琴台大剧院一样,外墙做清水混凝土挂板,染上红色。”但技术上有障碍,那么大的倾斜角度,挂板太重“拉不住”。


似乎“走到了尽头”,博物馆的设计师提出用GRC——一种在石粉中加进玻璃纤维的新型材料。它能够在模具中“浇筑”出所需要的倾斜面和石质的粗犷,又很坚固,还能染色。


1970年落成的伦敦金融信用中心在世界上第一个使用GRC,拓展了建筑的表现力。2011年辛亥革命博物馆成为华中使用GRC第一例。


今年8月,博物馆钢结构封顶,目前进入红石的外装饰。明年4月市文化局开始布展,9月底向公众开放。


旧桥改貌


江汉二桥装上世博会人行道


今年8月,通车32年的江汉二桥首次改造维修,从4车道扩宽到6车道,不让二环线在此“卡壳”。


1978年建成的江汉二桥,是武汉跨越汉江的第二座公路桥,也是武汉市二环线的—部分。桥长566.2米,桥宽26米。


改造分为三大任务:扩容车道、消除路面“跳”车,桥梁景观、修复桥梁小病害。


工程不大,但二桥老旧破损,成为正在新建的二环线上视角最差的一段。地产集团决心扭转这种不足。他们为江汉二桥人行道选定与上海世博会一样的人行道,耐磨防滑,透水,雨天可以吸收雨水。也不会象原来的塑胶材料,用久了,踩上去,会被鞋子粘起来,雨天溅起泥水。成为武汉桥梁使用新型人行道材料第一例。


江汉二桥原有的人行道栏杆是水泥浇筑的,这次用钢材取代原来的粗笨。栏杆的造型还与二环线上的墩柱呼应,墩柱上是内凹的饰纹,人行道栏杆就设计成外凸的花饰。施工的时候,不用焊接,采用双面冲压,线条圆顺,被业内评价是“武汉最精益求精的栏杆”。


市民之家:湖北绿色三星第一例


把太阳“导”进地下室,让福利院成为花园——建设武汉市社会福利综合大楼,地产集团担负着一项“实现最新治疗理念”的尝试。


资讯表明: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效能高30%。武汉市社会福利综合大楼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社会福利院,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它的要求,目标是“全国一流、适度超前、世界眼光”, 成为老年人的温暖家园。


“绿色和温馨”成为这个工程的主题。地产集团介绍,整个建筑按照康复中心的标准建设,所有房间窗户能隔音通风,舒适度以居住者的感受为标准。


武汉市社会福利综合大楼是在原址上兴建,占地有限,楼顶花园成为日后老人享受阳光的重要场所,面积近三千平方米。安装太阳能,实现24小时供热水。在地面上,设计了多处导光筒,地表装玻璃,将阳光引到地下室。寒冷的日子,老人可以在夏凉冬暖的地下室里喝茶聊天了。


大楼于2009年12月30日在火车站对面破土兴建,总投资近5亿元,目标是明年12月完工。


目前,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77%。今后几年全市老龄人口还将以每年15万至18万人的速度递增。


新的社会福利综合大楼建成后,将能同时容纳2200名老人入住,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据悉,目前全市城乡养老机构达到220家,床位总数2.8万张。武汉正在进入快速建设老人福利机构的时代。预计6年后,武汉市养老总床位数将达到8万张。


今年7月开工的武汉市民之家,除了“一网打尽”所有区里办不了的行政审批服务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外,它还是一个城市形象的展示地。


沿着正在建设的金桥大道高架路抵到三环线交汇点,“市民之家”位于它的西南角,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建设市民之家是市政府2010年十件实事的第一件。


市民之家设计为两个“L”形的几何体相拥,形成“手牵手”意象,象征着市民与政府的沟通和互助——从9家国内外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武汉市民之家建筑设计简练而现代。红色外墙令两座“L”建筑有如蓄势待发的红色凤凰,体现了日益蓬勃的城市活力;方整的建筑轮廓呈现中国方印的形象,突显武汉厚重的文化底蕴。


规划设计它是一个集市民办事、规划展示、市民教育、培训讲座、商务洽谈、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是政府为民服务的温馨之家。


接手这项工程,地产集团的口号是“低成本打造”——整个建筑从设计到建设,尽量用阳光、自然风、地热和雨水。


“市民之家”在设计上充分吸收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大楼处处彰显“两型”元素。两个“L”围合的中部设计成中庭,面积5000平方米,是国内排得上号的大中庭。市民之家高7层,落差28米的中庭布局了展示区、休息区、书吧、咖啡吧。中庭窗户可开可合,风和阳光从中庭而入,植物景观也借阳光生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生态的公共空间,与大气端庄的建筑外形相映生辉。


地产集团介绍,市民之家建设采用22项生态设计:屋顶装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为地下室提供照明,大楼40%的热水也来自太阳能;收集雨水和生活废弃水,用于浇灌或道路清洗;安装地源热泵,用冬暖夏凉的地下水制热制冷,节省电费等。


据悉,武汉市民之家是湖北省首个申报绿色三星的公共建筑。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中,三星是最高级别。“市民之家”将比传统建筑节能高出20%。


按目标,市民之家于2012年12月建成。“市民之家”建成后,将入驻56个部门和单位,中心统一行使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将达361项,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


市民之家一座是办事大楼,另一座是武汉城市博物馆。


沿着三环线,从市民之家可以方便地抵达武汉三镇,地铁3号线也将设“市民之家”站,方便市民到达。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