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斥资千亿削山造城 33座山头被削平
摘要:位于延安市清凉山以北10.5平方公里的沟壑,在此时的寒冬里正是一片火热的世界,这里是延安新区北区一期工程工地的主战场,从今年4月份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正在延安市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2100多台大型机械在八个月里,日夜不停地轰鸣着,33座山头正被一一削平,十几道深沟正被填平,根据正在实施的“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延安市将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将用10年时间,最终将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根据目前延安新区规划,按北区一期工程对外公布的造地投资推算,延安新区10余万亩的造地投资将接近400亿元,如果加上山体居民安居、相关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改造及未来新城景观建设等,建城的投资至少在千亿元以上。据悉,延安的“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有媒体认为,延安新城建设的大规划也许潜藏了不确定的风险。 延安欲用10年时间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什么要削山建城? 延安新区建设项目是目前世界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平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之一。新区根据重点突出保护革命圣地、聚集新区人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的理念,按照“沿川展开,用发展方向引领;依托老城,用市场规则推动;平山建城,用技术经验支撑;流域治理,用生态理念建设”的原则,规划选址分为三大片区,以“三山”为绿心,北、南新城拱卫,形成“一心三轴多组团”的城市新格局。 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延安城区常住人口已超过50万,按照一般的城市规划要求,至少需要5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延安老市区只有36平方公里,这就是城市建筑密度大、道路交通拥挤的客观原因。没有足够的建设用地怎么办? “我们提出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中疏’就是疏解老城密度、保护革命旧址、发展旅游产业。‘外扩’就是削山填沟造地建新城,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根据此战略,延安将用10年时间,最终将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 据了解,新区规划面积70多平方公里,分为北、东、西三大片区。加上老市区,延安的城市规划面积将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可以为今后二三十年城市化提供充足的建设空间,可以容纳8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根据估计,2015年延安中心城区人口将达55万人,2020年65万人,2030年80万人,新城基本可以缓解20余年的人口增长压力。 ■削山填沟建城运动引热议 围绕造城的困惑和争论 “三面一体一水”如何解决水问题 尽管诸多专家认为上山建城从技术上是可行的,不过,延安市有关部门一再申明,表示将吸取其他城市上山建城的教训。据称,西部有的城市因为没有处理好填方区的黄土沉降问题,造成地基沉陷,楼房及城市管网道路出现质量问题。“由于施行层层碾压,我们这里,在填方区上建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问题。”延安新区开发公司总工程师高建中称,真正的问题在挖方区和填方区的交界处,这个地方建楼有问题。 如此宏大的新区建设相当于在丘陵地貌上进行一次“大手术”,由于工程地处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湿陷性黄土具有特殊的岩土结构特征和工程特性,同时又具有高填方、超大土石方量、建设环境复杂、相互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使得延安新区的工程技术问题突出。 据介绍,新区建设的技术关键点是“三面一体一水”问题,即原地面处理、挖方区和填方区交界面处理、临空面防滑坡、填筑体和地下地表水防渗排放,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的问题。 “沟道原本是过水的地方,现在削山填沟将阻断原先的水路,那么上游的来水将如何疏导,稍有不慎将会造成地基沉陷。一栋楼房出点问题已经不得了了,何况我们是在建设一座城市。”一位参与延安新区建设规划的专家表示。 经过多位国家级专家的考察论证,鉴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施工后期,即“削山造地”的填方区会遇到黄土沉降这个技术难题,对此,在对填方区的地基处理上,采用分层碾压处理方式,并对局部薄弱地方再用强夯机不断夯实,重达18吨的夯锤从20米的高空落下,一次又一次富有强烈震感地锤击着大地。据延安新区开发公司的工程师介绍,填方区的压实度,其控制性指标比修建高楼地基处理的设计标准还要高。 “现在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都没有先例可循,只能边建设边跟踪研究。这样的结果一是增大建设成本,二是有一些不确定性。”陕西省科技厅一位专家称,而延安市平山建城岩土工程已列为国家级科研课题和陕西省重大专项课题,全程跟踪研究,为同类地区“上山建城”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建城投资在千亿以上 财政风险大 还有人指出“削山造城”的财政风险。根据目前延安新区规划,按北区一期工程对外公布的造地投资推算,延安新区10余万亩的造地投资将接近400亿元,如果加上山体居民安居、相关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改造及未来新城景观建设等,建城的投资至少在千亿元以上。负责新区工程建设的薛延江表示,目前,削山造地每亩的成本约为32万元,若把后续的城市配套成本加起来,每亩地也就是70万-90万元,老城区的土地成本中往往有拆迁成本,算下来,新区的土地成本相比可能还低些,延安地价一般在每亩二三百万元,所以,新城建设中资金平衡没有任何问题。 当地一位学者指出,根据测算,预计造地获得的经济效益为50万-100万元/亩,“仅一期工程就可能产生75亿-150亿元的直接收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延安‘削山造城’就是政绩工程。”延安大学管理学院一位教授指出,这些年来,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在缩小,但城市化差距却在拉大。目前中西部城市化发展处于高速增长期,“让中西部慢下来,很难”。 得益于石油产业,2011年延安市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达到东部地区中等水平,城乡收入水平已走到陕西省前列。按照延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延安城市人口将达到80万人,2030年将达到100万人。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城市经济问题的学者之一,长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王圣学表示,城市化进程中应有充足竞争力的产业和实体经济来支撑。城市管理者避免人为拉大城市骨架,搞“大规划”的造城运动,应树立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理念。 除了石油外,由于缺乏多样性实体经济的支撑,城市人口扩张不足,有当地学者认为,实践大体量“削山造城”规划,虽然不能一概否定,问题在于,这类新城的效率和收益率都会递减,最后很难达到预期的发展逻辑。 延安计划利用2-5年时间,将以石油化工、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为龙头,发展可持续经济,推动城市化。 延安提出,将把新区建成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生态园林新城。但还有人担心延安新城计划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在“削山造城”的过程中寻找到对人类有利又对自然界损害最小的平衡点? 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要求,新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按照“大平小不平”的原则,随山就势,科学设定坡降比,确保新城错落有致。本着低密度、多绿地的原则,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高度,加强新区内外生态环境建设,对周边山体有削有留。 ■曾组织30多位专家开过7次研讨会 据称,延安的“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有媒体认为,延安新城建设的大规划也许潜藏了不确定的风险。 延安城乡规划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城一期工程并不是要把清凉山整个削平,只是去了一半,新城就坐落在盆地中央。城乡规划局强调,一期工程更多的是为了缓解老城区的人口压力。目前,延安还有10万多群众住在山上窑洞里,无法供水、供气、供暖。新城建成之后,就要搬迁山体上面的居民,目前已经迁出3万多人。“我们组织了30多位专家经过了7次研讨会,因为这么大规模削山填沟在国内是首创的,在国际上可能也是没有的。”规划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而且延安市新区北区规划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通过专家检验,报告书已经在网上公示。 为保证规划科学、技术可行,延安新区管委会邀请了30多位国内知名院士和专家多次专题对新区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土方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严谨的评审论证,“专家组认为,延安上山建城在技术方面是科学可行的”。 来自延安新区管委会的消息称,目前,新区一期工程建设的11张“通行证”已全部获批。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同意将延安增设为国家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这意味着新区工程建设的土地指标将全部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