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新疆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会堂 写在新疆大地上的经典

2013-9-4 19:2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5| 评论: 0

摘要: 新疆人民会堂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北端,东对昆仑宾馆,北邻儿童公园和新疆医学院,南毗新疆国际博览中心,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是理想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场所。 新疆人 ...
新疆人民会堂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北端,东对昆仑宾馆,北邻儿童公园和新疆医学院,南毗新疆国际博览中心,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建筑宏伟,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是理想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场所。 新疆人民会堂自建成以来,为自治区成立30周年、40周年庆典,为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1992~2005年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为自治区人大、政协等大型会议,均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配套服务。先后接待了国外来访的国家和地区官员及商务人员,国内各省、市、自治区来疆的各界人士,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丰富边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场所。 新疆人民会堂由原自治区建筑工程总公司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竣工投入使用,是当时自治区“十大建筑”之一,在国内,以至亚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会堂建筑面积34000多平方米,集会议、演出、餐饮、住宿为一体。整体建筑设计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形象,被誉为新疆对外形象的代表和乌鲁木齐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她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经济、外事、文化活动的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她的惟一性使她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疆人民会堂楼顶上悬挂的国徽又标志着她特殊的政治地位,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新疆各族人大代表重要议事场所。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大庆,也是人民会堂建成20周年的有纪念意义的时刻。记者就此专程采访了当年设计和承建人民会堂的新疆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的老职工。提起当时的情景,他们记忆忧新,激动这情溢于言表。 精心设计 不落窠臼 新疆人民会堂在当时是全国第一流的建筑,它规模恢宏,工程浩大,全部采用现代化结构、构造和装修。然而, 它从1984年5月开始设计,到1985年9月27日竣工,仅仅只用了15个月。承担这项工程的自治区建筑工程总公司,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以新疆建筑工人的豪迈气概,谱写了一曲优质高速的凯歌。如果说,人民会堂的建设者们那奋力拼搏、动人心魄的四百多个日日夜夜是一幅壮丽宏伟的画卷,那么写在上面的,首先是“第一流的速度,第一流的水平”。 1984年5月,在新疆昆仑宾馆后楼的人民会堂工程设计组里,灯光彻夜通明。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孙国诚正和同事们呕心沥血,挑灯夜战。埋头在图纸堆里的孙国诚凝神聚思,构想着整个会堂的雏形。就在前不久,他和院长王小东接受了人民会堂的设计任务。这位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劳动模范曾经亲手设计了多少建筑蓝图,但设计如此高难度大型工程还是第一次。他感到千斤压肩,忐忑不安。但他怀着巨大的热情,废寝忘食,短短的11天,便拿出了设计方案,并得到了批准。在繁忙紧迫的特殊任务中,设计师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上下班、节假日观念都没有了,徐琮本、葛为之等新疆设计界的老前辈们和后起之秀韩希琛等同志,不分昼夜地工作,通明的日光灯映照着他们那因过度劳累而显得憔悴的脸。孙国诚家里的闹钟定到凌晨四点!怎样体现地方特色,怎样让民族风格和现代化相结合,这是设计上的一大难点。他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探讨、构思、设想……终于,一个个合理实用而又不落窠臼的设计方案在设计家们的思维中孕育成熟了。 设计组以惊人的速度工作着,会堂的图纸雪片似地飞出了,最多的一个月里,他们可出到一百多张。当人们观曕会堂的风采,为它天衣无缝的设计而击节叹赏的时候,那一千余张图纸凝聚着设计人员的多少心血。 在设计中,设计组主要体现容纳3000人的会堂以视听及表演功能为主,努力使设施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密切融合,使该设计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理想的艺术殿堂。总体布局上将宴会厅及小会厅设在堂主体的一侧,以架空联廊相连的自由组合,既能分区使用,又符合维吾尔传统建筑中不对称特征。宽畅明亮的大厅与宽扁形观众厅直接相连,比之传统剧院的层层进厅简捷得多。作为歌舞之乡的自治区首府的会堂舞台,力争设计成有升降、推拉功能的机械舞台。会堂主体四角圆形邦克楼及其收顶,使人联想到现代航天技术。宴会厅副体方形平面,圆形屋顶组合以及主体的密柱宽檐细部处理,赋予整个建筑圆浑粗犷的建筑气质。 孙国诚说,会堂工程从面积上说,仅次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广州中山纪念堂,但标准却超过了前两个,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水平,其中,调音、扩音设备在国际上比较先进,能够负责这项工程,心里非常高兴。 1993年,由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设计的新疆人民会堂,荣获我国建筑创作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总工程师孙国诚被建设部首批授予“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大胆设想 敢于创新 几乎是在设计的同时,会堂施工的序幕拉开了。1984年6月4日,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等自治区领导同志为会堂工程开工奠基,自治区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吴宪君上台表决心。随着机械轰鸣声,自治区建筑工程公司精选了三个工队,风雨无阻,日夜施工。白天,这里锹飞铲舞,车流如梭;夜晚,这里繁灯密罩,热火朝天,就连年逾花甲的退休工人们也挥戈上阵了。 为了确保工期,各工队月月按时或提前到达计划形象进度部位,到1984年12月15日,主体工程拨地而起,提前16天封顶。职工们一鼓作气,冒着严寒大搞冬季施工,1985年4月装修便全面铺开。 新疆人民会堂为大型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排架结构,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这无疑给施工带来了困难。会堂舞台口上方有三根南北向横跨的巨型混凝土薄腹梁,高7米,长42米,宽34米,每根重达几百吨。现浇这样大跨度的巨型混凝土梁,在新疆建筑史上还是第一次。四建经理牟建东、总调度长雍朝枢、总工程师张守贵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研究,确定了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仅此一项,就动用了三千吨钢管,在台口搭起几十米高、密如蜘蛛网的鹰架,然后将事先拼接的钢模一块块地吊到架顶组装。由于钢盘长达几十米,为了防止变形,他们采用三台吊车成“一”字形同时起吊。说也凑巧,两根梁先后浇筑时,都碰上了恶劣的天气。雨雪交加,寒风刺骨,气温骤降到接近零度。混凝土班长丁万虎和工人们吃饭都在十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又下起了大雨,淋得浑身直打颤,但没有一人打退堂鼓,披上一块塑料布,工人们硬是在三十多米的高空连续作业36小时。工地领导姚根谋送上白酒,让工人们喝上一小口御寒,终于提前完成任务并创出优质品。 会堂建设的一个难度项目,就是活动舞台的制作安装。舞台自动化程度高,不但要求台面可升可降,能推能拉,而且要根据会议或演出的不同需要,台口的大小可以自动调节,这种舞台在国内也是罕见的,结构复杂,技术标准要求高。安装公司承接这一任务后,副经理王启愗挂帅指挥。这位颇有才智的工程师,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设想,敢于创新,使工程进展神速。 会堂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多少了“第一”:穿空条板铝合金吊顶在新疆第一次应用;观众大厅天棚用钢丝网薄壁船构成的弧形吊顶,也是新疆第一次应用;小型会议厅的网架球形屋顶第一次由新疆自己制作成功……这些振奋人心的“第一”, 为人民会堂增添了自力更生的夺目光彩。 工程的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装修。按设计要求,会堂的装修要使用几十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而使用这些新材料、工艺和技术,都是新疆首次,有的在全国也无先例。任务到手后,四建迅速派出了50名职工,到上海、广州等地去学习,又请来几位香港技术人员做指导。工地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由总工程师张守贵把关,对每一项新工艺、新技术先进行试验,确定操作方法,制订规范要求,然后再大面积作业。实践后的结果,会堂的大理石镶贴、花岗岩砌筑、塑料喷涂、铝合金门窗安装等项目,质量全部达标。在1985年,如此现代化的材料都没有见过,如铝合金窗户不知道怎么安装,边干边学,也锻炼了队伍,每个队都在抢进度,水暖、上下水、电路、消防等,肯定得有个先后。到互相衔接时,就进行调解,以错开高峰。从干部到工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都认为能为会堂的施工尽力,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今年73岁的席高强,当时是四建装修队队长,他说,会堂当时装修都是新工艺、新材料、高的技术。为了学习掌握新技术,1984年冬天,单位专门派了他和其他49名工人到广州,向正在装修的白云宾馆请来的香港、新加坡的技术指导学习了两个月,回来后就投入工作,边干边摸索。 他说,当时喷涂技术是最新的,也是最难的,新材料中有美国的,有马来西亚的,谁都没有用过,每次喷涂前都得反复摸索多次。他和班长许承军两人先掌握技术,然后带着工人昼夜干。8个油漆班共有200多名工人都很尽职,而且好管理,大家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了为会堂立功的时候了。” 席高强说:“我当时在劳动竞赛时还立了功,指挥部奖了我200元,当时那就是我两个月的工资呀。” 会堂工地指挥部里,各项工作在高效而有节奏地进行,指挥部根据施工需要,将会堂分为三个工段,采取工段、工队、专业大包队相结合的形式,实行目标管理,网络施工。工地每日的进度、计划、劳力调配、技术措施、材料供应等各项安排,从指挥部里议决变成指令发出,而第二天执行的结果又反馈到这里,为指挥者们提供制订新的计划做依据,会堂工地这架庞大的机器,就是在指挥者们得心应手、严丝合缝的指挥调度下高速运转。难怪看到会堂施工的人们会感到惊讶,这里繁忙紧张,但一切又是那样有条不紊、和谐统一。 勇于拼搏 可歌可泣 现在已经退休在家的原四建二宫区副主任姚根谋今年已经75岁了,他回忆说,任务是1984年3月接受的,5月就进行拆除,会堂的原址是一个小学。然后就是挖地基,土方量很大,工人们两班倒昼夜施工,最深处挖了9米,然后就进行基础混凝土浇筑。 他说,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怕完不成任务。因为时间紧,结构复杂,而且刚开始时是边施工边设计。他说,这个任务之所以能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等自治区主要领导经常来工地视察进度等情况,总公司的赵锐书记坐镇指挥,四建经理牟建东把主要的时间全用在了会堂的建设上。组织上也很严密,任务明确,要求严格,奖罚分明,做到“有事不过夜”。 他回忆说,当时分三个施工段,每个段由一个施工队负责。技术指挥组由张寿贵总工程师负责,检查站由郑三辰任检查科科长,政工组主要负责开展劳动竞赛,还有负责保卫的保卫组和负责工地伙食的副利组。 姚根谋说,工程最多时一天有1500多人。规定的计划是用倒计时,有时为了赶进度,论堆干活。质量好的有奖励,可以马上就兑现奖金,虽然奖励幅度不是很大,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如果当天的任务完不成,第二天班长就被降工资,因此谁也不敢懈怠。 会堂的建设中,涌现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有位名不见经传的弱小女子,体重只有90斤,而她冒着炉前的六七十度高温每天把两吨半的沥青块抱进锅里熬化,然后又一桶桶地舀出放进料斗吊往屋面。一个下午,她就喝了两大壶开水来补偿身体流失的汗水。 一些人付出代价甚至是个人的牺牲。在会堂施工最紧张的时候,徐晋昌的爱人住院病危,他捎信给孩子说:“请你们去照顾妈妈,我工作忙不开。”他自己却奔波在工地上,组织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就在爱人病故的前两天,他才被总公司领导“强迫”守在医院。他带着深深的内疚,诀别了朝夕相处的亲密伴侣,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又迅速返回岗位。在他爱人的追悼会上,多少人潸然泪下,既是对逝世者的哀悼,又包含着对徐晋昌同志的深深敬意。人民会堂工程第二总指挥牟建东,完成了他在设计路线的最后一具杰作——新疆饭店的设计之后,奉命调任四建经理,又迎接了人民会堂施工这一艰巨任务。他二话没说,背着行李卷儿到工地蹲点,会堂的每个部位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当他在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坚持现场指挥时,谁能想到这位身材高大的铮铮铁汉,却被严重的坐骨神经疼痛折磨着。新疆医学院医生让他手术治疗,他却笑了笑说:“等工程完了再说。”雍朝枢,这位年过半百、两鬓染霜的老工程师,当年在乌鲁木齐飞机场施工中,曾因指挥有力而名扬建设系统。这次被自治区领导亲自“点将”,担任会堂栋号长。在总公司确保重点工程大会上,他神采矍铄地大步上台接过人民会堂工程的战旗。四百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只在春节休息过两天。他和张守贵总工程师两 人,不顾身患多种疾病,为施工的安排、推广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几乎操碎了心。繁重的工作,终于使雍朝枢住进了医院,但就在躺上病床的日子里,他还半天打吊针,半天到工地处理工作。 会堂负责共青团工作的工区党总支副书记王继忠说,1984年6月工程开工不久,将近有600名青年人陆续随各施工队来到了工地。当时,我真担心不好管理。可是,实践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600名青年人之间不但没有出现过一起不团结的事,就连各班组考勤册上也几乎没有迟到、旷勤的现象。有一个孙加林木工班组有8名青年工人,其中有6人结了婚,5人都有不满周岁的孩子,另外两名青年工人正在谈恋爱。可是,他们都没有因为个人的家务事而缺勤过。 八队的22名共产党员个个出满勤,干满点,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柏油班党员王胜启和祝玉年,为赶做柏油屋面,在六七十度的温度下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当他们乘车回家去休息时,酣睡在车厢里,怎么也叫不醒。驾驶员感动得去找队领导“求情”,要他们把职工“管严”点儿,别累坏了身体。共产党员司良义倒在工地上,当大家扶起他要送他回家休息时,他说什么也不肯,坚持工作。共产党员赵占尧,经常因病吐血,却从不离开岗位。 会堂工地八队有个郭鄂生柏油班,以能征善战、吃苦耐劳而声名显赫。1985年5月,他们曾三天三夜没休息,一口气拿下了会堂工程2200平方米的屋面制作任务;1985年6月,他们再建奇功,仅用5天时间,又提前完成了另外一段的屋面制作。制作屋面是工地上最苦、最脏也最累的工作,七八十度的高温下连续作业,不但需要体力,而且需要毅力。在6月的烈日焙烤之下,他们的手上、鞋上裤管上沾满了沥青。一桶桶冒着青烟的柏油在脚下流淌,一卷卷油毛毡立刻被熟练地铺盖在上面。 工地上的每一个班组,都设有一个“共青团节约材料回收处”,并且还备有专用的麻袋或木箱,1984年8月,由于工程的施工进度加快,搭脚手架用的扣件、卡子要到第二天才能运到,各青年班组得知这个情况后,拿出了急需的小零件三万多个,不但解决了工程的急需,而且为整个工程节约了一笔开支。有一天,会堂大厅内落架子,人手调整不开,眼看着地面上堆满了架板,如果不及时运走,不但架子不能继续拆,而且还要影响下道工序。8队团支部书记张福荣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以团支部的名义号召团员青年们义务劳动,呼拉拉地就来了24名小伙子和姑娘。整整一个中午,他们手搬肩扛,运出了700块架板。 装修队油漆班班长许承军当年只有29岁,他对记者说,那就是一场政治任务,必须全力以赴。油漆班的任务是死的,从质量方向要求很高。虽然从深圳和广州请来了两名技术指导,但是只指导了几天,而且他们在喷大厅的船型板时两天才能喷一块,速度太慢,而总的施工时间只有11天,所以只好自己想方设法干。许承军的速度快的惊人,最后一天就能喷到四块,而且提前一天完成任务。就这一次,指挥部就给全班14个人奖励了300元。 许承军说,整个会堂有2万多平方米的任务,墙面喷漆一半是女同志,有时男同志都赶不上她们,技术上还是女同志过硬,两个人一个挂架,从上到下19层,女同志爬到顶层了,男同志才到一半。在进行二楼放映室和舞台两侧的卫生间喷涂时,因涂料的毒性很大,味道太呛,有的女同志被呛晕过去,醒过来休息一会再换着进去继续干,虽然我们这活最脏、最累、但谁也不愿意休息。 总公司党委书记赵锐说,人民会堂工地是个大课堂,职工们不但学到了技术,而且也锻炼了思想。的确,人民会堂工地的政工部门推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广泛开展理想纪律教育,使职工们在艰苦施工的考验中,经受了锻炼,激发了建设新疆的热情。 确保质量 奖罚分明 四建在会堂工程施工中,奖罚分明,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程进度迅速。 姚根谋说:“会堂施工特别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如果质量不过关就推倒重来,而且还要罚款,对我们来说,质量就是命根子。工地指挥部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都开一次调度会,查找问题,布置第二天的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到个人,对干部要求更加严格。” 为了确保按期完工,并保证施工质量,指挥部制定了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材料使用和关健部位工期等奖罚制度。按制度严格考核,当月兑现。仅1984年6月,就有18个班组获优质超产奖,3个班组获质量和关键部位工期特别奖,个人得奖最多达百元以上。同时,有5个班组因工程未达到优良要求、5个班组因丢失或损坏材料被罚款,两名干部因责任心不强,造成工程局部返工,免发当月奖金,一位班长延误工期扣除当月40元的奖金。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会堂工地采取了极严格的质量监督措施,决不允许出现丝毫疏漏。工地有一条规定:要优质品,不要合格品,只有优质品才算“合格”。要创全优工程,这是工程指挥者们的既定目标。一次,在条形基础浇灌时,操作人员看错了水灰比,砂浆蹋落度不符合规定标准。总工程师张守贵闻讯后,连夜从家中赶到现场,果断决定将几立方米的灰浆全部扒出,重新浇灌。他说,我们要考虑会堂的百年大计,要为新疆人民负责。 公司领导以身作则,吃住在工地上。为了赢得时间,他们集中了全公司的技术优势,抽调三个实力雄厚的工队,夜以继日地施工。施工高峰时,工是每天有近千名工人。为了抢工期,工地指挥部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木工、钢筋工会战,工程自开工以后,月月完成形象进度,工程优质品率达81%以上。 会堂工地有一批外省来疆的包工队,他们和四建职工一道,同甘共苦,出力流汗,为会堂建设做贡献。工地党组织重视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施工中处处给以方便,他们也和四建职工一样,为会堂按期完工而奋斗。 1985年9月27日下午,雄伟壮观的人民会堂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自治区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的各单位上千名建筑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热烈庆祝自治区人民会堂、迎宾馆接待楼和华侨宾馆三项工程胜利竣工。 姚根谋说,那天,一些工人全身瘫软了。那是一种放松,是一种过度紧张后的放松。 在竣工典礼上,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高兴地为工程剪了彩;自治区党委书记祁果讲了话。他说,这三项重点工程的胜利竣工,为自治区建设业树立了一个好的样板,体现了80年代高速度、高水平。工程设计人员大胆创新,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相互支持,共同协作,发扬世上无难事,只要敢登攀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共产主义的动人凯歌。这说明新疆的建设工人,是一支可靠的队伍,是一支有水平能打硬仗的队伍。 为了保持新疆人民会堂特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了新疆人民会堂整体改造维修方案,并作为自治区重要工程之一列入自治区计划预算中,仍然由新疆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公司进行修缮。改造修缮后的新疆人民会堂将更具民族和时代文化内涵,以她不能替代性和独有的地位及作用继续作为乌鲁木齐的标志性建筑,成为首府亮丽景观之一,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