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酝酿建筑企业黑名单 或将终结最低中标制
简介: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13次会议下午审议市政府“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报告”,以及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报告”。记者从现场获悉,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实行多年 ...
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13次会议下午审议市政府“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报告”,以及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关于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的报告”。记者从现场获悉,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实行多年的“合理最低中标价”制度,同时出台建筑企业“短名单”和“黑名单”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市场清退机制。 打造”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发生后,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受到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两份《报告》显示,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第一责任者的建设单位,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之还缺乏有效、有力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程质量隐患,也让一些建设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得以“全身而退”。 对此,上海市建设交通委主任黄融表示,上海将进一步明确建设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构建建设单位负总责,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贯穿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记者了解到,《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年内将完成第四次修编,修编中将吸取“莲花河畔景苑”事故教训,初步考虑在地基基础设计中适当增加抗水平力的要求,对大面积堆载、位于或临近边坡和基坑的建筑物、构筑物增加稳定分析的要求,从标准规范源头上防范事故发生。 终结”合理低价中标制” 上海建筑市场长期引入国际通行的“合理低价中标”制度,但这项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却有“水土不服”之虞,往往演变成为最低价中标,而部分企业低价中标后,又采取减少投入、以次充好、管理缺失、违规转包、签证变更等严重降低质量安全标准的行为,为业内人士所诟病。 部分人大代表认为,“合理低价中标”制有其科学的一面,但也可能导致“制度合理但结果不合理”,造成了隐藏工程质量风险、制造行业监管困难、扰乱工程概预算制度等负面影响,建议政府部门开展深入调研,对部分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招标前委托第三方核算成本,试行恢复招投标“标的”制度。 对此,市建设交通委主任黄融表示,上海将针对最低价中标暴露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评标办法,改变原来以程序监管为主的招投标监管方式,采用以程序和行为监管并重的招投标监管方式,对招投标各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管。 出台企业”短名单””黑名单” 根据两个《报告》所作的调查,上海建筑市场中存在准入门槛底、供求关系失衡等问题。如以全市建筑施工企业为例,三级及以下资质企业占到62.5%,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引发了市场激烈竞争。同时,本市建筑施工一线操作工人流动性大、新进人员比例高、操作技能低的总体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施工一线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此,市建设交通委主任黄融报告说,上海将适当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完善市场清退机制。他表示,上海将借鉴香港等地的经验,研究建立企业“短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也即是说,建立从业企业的综合评价体系,向社会公布评价排名前列的企业“短名单”,供招标人择优选择,以激励先进;同时,结合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将少数经营行为不规范、资质标准不到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