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专访:设计师林振中先生

2010-9-19 11:1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52| 评论: 0

摘要: 2010年上海世博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眼光,台湾同胞对世博也有同样的热情和关注。做为一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从台北到美国到欧洲再到内地,林振中先生对世博,建筑和旅行都有他十分独到的经历和见解。 国际在线消 ...

[提要] 2010年上海世博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眼光,台湾同胞对世博也有同样的热情和关注。做为一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从台北到美国到欧洲再到内地,林振中先生对世博,建筑和旅行都有他十分独到的经历和见解。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王琳、实习记者:Camiile)2010年上海世博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眼光,台湾同胞对世博也有同样的热情和关注。做为一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从台北到美国到欧洲再到内地,林振中先生对世博,建筑和旅行都有他十分独到的经历和见解。

国际在线:2010年上海世博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的眼光,据我所知许多台湾同胞对世博也十分关注,做为一名来自台湾的建筑家,设计师,您对这次的世博是否关注,有什么看法?

林振中先生:世博是我们中国一件大事,我们等待了一百年。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这次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次世博的主题也十分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很久前我移民美国,那时的我看到国旗就很感动,现在更是十分为祖国骄傲。

国际在线:请您说说哪些世博场馆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不能帮我们分析下面这些场馆体现了哪些设计理念呢?

林振中先生:英国馆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它的设计创意十分独特。看到它的时候感觉很像“阿凡达”里的生命之树,能够孕育生命的种子。它白天能传达自然的光线,晚上再发亮出去。

我最喜欢的是西班牙馆,它采用8524块天然藤条编织成的一块块藤板作外立面,呈现波浪起伏的流线形,看上去形似篮子。8524块藤板全都在山东省手工制作,分为原色、咖啡和深黑三种颜色,藤板的着色没采用任何染料,而是通过水煮时间的长短自然形成,煮5小时可变成棕色,煮9小时接近黑色。这些藤条板的天然色差将组合形成抽象的“日”、“月”、“友”等汉字,表达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很现代的英国馆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

国际在线:如果您参与设计,您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和角度?

林振中先生:这次世博的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如何来代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场馆要传达国家的文化气息 ,让人一进去就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气息。比如中国馆,把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所谓旧的东西 ,结合现代的美学来重新表达。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设计观点。 同时,台湾馆的位置紧挨着中国馆,相互呼应,也是很含蓄的表达了中国的文化思想。

国际在线:在采访您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本叫《上了建筑旅行的瘾》的书,作者是台湾的陈世良。建筑旅行在台湾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远赴世界各大城市一心只为体验伟大的建筑,大师的作品。您对建筑旅行有什么看法?

林振中先生:建筑旅行可以让你充分的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建筑不仅仅是艺术。作为一个设计,我常常和我的同事、学生讲,建筑和设计不仅仅是艺术,还包括历史,文学,美学,科技学等等因素。比如我从欧洲飞到迪拜,我发现迪拜全部都是新的东西 ,它的文化不见了,没有历史和岁月的痕迹。所以一点也不吸引我,我认为建筑决不能把老的有价值的东西全部推翻掉。

国际在线:作为一名设计师 ,从台湾到美国再到大陆,您一定游历了许多地方,在去过的这么多地方种,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经历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

林振中先生:法国, 意大利,有许多世界级大师的作品,那些地区的历史,文化造就了那样的建筑。现在欧洲的许多地方,比如欧洲的小巷,外面看起来很旧,但里面充满现代的气息。都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我在美国很多年,学到一个词“历史保护”。美国的历史才200年,却十分重视文化和历史的价值,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所以中国的文化一定要保留。在中国,也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旅行,北京,山西,安徽,云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都值得去体会和探索。现在许多国际级的酒店连锁也进驻中国,许多主题酒店也很有设计感,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也值得在旅行的时候好好品味。

还有,互联网为游客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咨询,游客可以在去之前对目的地的建筑和设计者做十分详细的了解。带着目的去旅行和参观,旅行的质量也会提高。同时,随着现在中国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境外游也越来越开放,但中国的游客应该不仅仅以豪华游为主,而是要从心底体会大自然的美,感受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让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