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用建筑语言昭示“城市智慧”(组图)

2010-5-25 11:0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75| 评论: 0

摘要: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何镜堂设计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何镜堂设计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中国馆能否成为新地标,不是任何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要经过历史考验和社会评价千万不要觉得外地和外国的好就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何镜堂设计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何镜堂设计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中国馆能否成为新地标,不是任何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要经过历史考验和社会评价千万不要觉得外地和外国的好就搬过来,这不是城市建设的方向,要把握“两观三性”世博会的场馆建设,启发我们城市规划和建筑一定要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上海世博园浦东区主入口望去,一眼就能看见巍峨壮观的中国馆。层叠出挑的建筑外观、庄严华美的中国红,使得中国馆在众多场馆中十分夺目。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点睛之笔,中国馆将在世博会结束后研究保留。经过我们近一个月的联系沟通,上周一晚8点,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先生,终于在百忙中如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并向记者阐述了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尤其是他对当代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体会和理解。

“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中国馆以斗拱为架构、以斗冠为造型、以九宫格为屋顶,古典大气,极富中国韵味;许多细节符合节能环保理念,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具。

作为东道主,国家的展馆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中国馆承载了中国民众的深深期望,同时注定要受到全世界的关注。2007年4月25日,中国馆项目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华人招标。

作为国内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何镜堂深知世博会场馆设计的重要性,“每一届世博会的主办国都希望通过场馆来展示本国的历史文化,展现文化与科技的最高成果。”得知消息的何镜堂当晚就从上海赶回广东,并很快组建起了竞标的团队。怎样完美地展示中国5000年文化历史,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并且契合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诠释21世纪的城市与人居文明,何镜堂提出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8字方针。

“放在美国、法国甚至非洲都可以的场馆,那不叫中国馆。只有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又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才能成为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简单的8个字怎样破题?何镜堂首先想到了很多中国元素:中国红、汉字、剪纸、中国画、京剧等。“中国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如以鼎为代表的夏商以来的青铜器文物。中国的传统建筑同样特色鲜明,其城市布局和园林设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迹。”这些都给何镜堂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中国城市往往呈现棋盘式结构,就像是练字的九宫格,相互对称。而且中国建筑是木构架的框架式结构,而西方建筑多用石头建造。”经过深思熟虑,何镜堂的中国馆“中国器”设计方案初步成型,它以斗拱为架构、以斗冠为造型、以九宫格为屋顶,极富中国韵味。

最终,何镜堂的“中国器”从344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并和清华大学及上海建筑设计院组成联合团队,由何镜堂任总设计师。中标后,“中国器”改名为“东方之冠”,更能体现场馆的外观特点及上海“东方明珠”的美誉。

“中国馆造型比较抽象,有人说它像斗拱,又有人说像斗冠、粮仓,甚至还有人说它像火锅。”说到这里,何镜堂笑了起来。但不管是哪种联想,何镜堂表示人们一看到这个建筑就知道“这是中国的”。63米高的中国馆呈鼎立之势,是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象征。“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谐共生等民族精神是一个重要元素。”

中国馆的外形吸取了大量的中国元素,而采用现代材料、技术、美学观点加以糅合。在何镜堂的讲解下,记者了解到,在其古典大气的外形下,中国馆有着许多细节之处,符合节能环保的建筑理念,体现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中国馆四面墙体都有31个中国式的椽子,东、西、南、北分别篆刻了对应的方位词,样式是印章,其实是通风洞,笔画镂空处便是通风孔。中国馆玻璃斜置,只能采用全封闭式,通风就靠这近百个“印章”。何镜堂对这个设计颇为得意。

中国馆造型奇特,由上至下逐渐收缩,架空的设计,使得基底平台能自然通风,而上宽下窄、层叠出挑的造型起了遮阳作用,而且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夏季太阳高晒时,阳光是照不进观众等候的基地平台的。而冬季太阳一般较低,平台能有6个多小时沐浴在阳光里。”

地区馆屋顶“新九州清晏”是一个27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世博会期间主要用于人流疏散和公共休闲活动。同时,树木葱茏的屋顶园林也是调控温度的“天然空调”,能产生8℃至10℃的降温效果。

中国馆屋顶装有太阳能电池板,为场馆提供了清洁绿色的能源;广场用透水砖铺设路面,雨水可以渗透进砖块内部,给地面降温。

往常的建筑方案一般由建筑行业内部的专家评判,而中国馆则要接受全中国人的评论;何镜堂最满意的两件作品,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中国馆,恰如中国从灾难屈辱走向繁荣富强的两个坐标。

中国馆建成后,不出意料地出现了很多反对之声。有人觉得“斗拱”的造型太传统,没有体现出创新;有人觉得场馆外表大面积使用中国红,作为代表中国的元素,这种颜色太普通;还有人觉得在上海设计这样一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建筑,与“海派”文化格格不入。面对争议,何镜堂的回答平和而不失自信:“对于一个建筑,谁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建筑也有其艺术、文化的性能,每个人见仁见智。”何镜堂称,往常的建筑方案一般由建筑行业内部的专家评判,而中国馆则要接受全中国人的评论,建筑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让何镜堂感到欣慰的是,中国馆的设计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认同,“不管是媒体还是普通游客,对中国馆反响都还不错。”

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建造的埃菲尔铁塔,现在已经成为巴黎的地标性建筑。本届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无论从高度、大小、形态还是它的地位来看,都称得上是本届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本届世博会结束后,中国馆能否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上海的新地标?何镜堂表示,人们对于建筑的态度总是不断变化着的,比如,埃菲尔铁塔刚造好时,大家都不喜欢,甚至非常厌恶,认为在巴黎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浪漫之都出现这样一个钢铁怪物是非常不协调的。法国文化界人士和市民也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但是,埃菲尔铁塔在世博会期间受到了游览者的欢迎和肯定,并渐渐成为巴黎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中国馆能否成为新地标,这件事情不是我说了算的,同时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说了算的,这要经过历史的考验和社会的评价。”

除了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还曾主持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大都会广场、中国市长大厦、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鸦片战争海战馆、深圳科学馆、佛山电力大厦、浙江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及主楼、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广州大学城、北京奥运羽毛球馆、北京奥运摔跤馆等。说起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何镜堂选取了两项工程,一件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另一件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何镜堂选择了众多的建筑元素,深切悼念遇难的同胞,控诉大屠杀暴行。“我今年72岁了,那场大屠杀差不多发生在我出生之时。70多年后我主持设计了世博会中国馆。”主持这两项设计,何镜堂觉得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中国馆,恰如中国从灾难屈辱走向繁荣富强的两个坐标,能够参与这两个设计,自己也感到一种责任。”

何镜堂说,一件优秀的建筑作品是会说话的,在它面前,人们会对它体现出来的文化蕴意有所深思。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在通过“冤魂的呐喊”雕塑、灾难之墙、累累白骨充分展示侵略战争的野蛮残酷、谴责战争和屠杀罪行的同时,何镜堂更通过一系列艺术形式,如“和平大钟”、主题雕塑“和平女神”、和平广场等,告诫警示人类防止和远离战争,追求持久和平。通过两种对比,让人们顿生珍惜幸福、期盼和平之感,有效地提升和弘扬了主题。雄伟壮观的中国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象征着中国的崛起。

年逾古稀的何镜堂并未停下忙碌的脚步,天津博物馆、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成都火车站……何镜堂未来几年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他向记者表示,希望以后也能有机会去山东进行建筑设计。“现在是社会推着我向前走,当一个人的工作与社会追求同步时,会发挥很大的能力。我走的是设计与研究结合的道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何镜堂爽朗地笑着说。

只有充分具有地域、文化和现代特色的建筑,才能称为优秀的建筑,把外地或外国的建筑简单照搬过来,不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城市规划和建筑要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但在成绩的背后,城市的规划建设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千城一面、缺乏个性就常常被人们所诟病。对此,何镜堂有着自己的思考。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和世界隔绝太久,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十分落后保守。改革开放初开国门,国外的思想、理念、技术一拥而入,人们来不及消化吸收,往往全盘接受。”何镜堂介绍,现在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几乎占全球的一半,人们建设城市的热情太高、速度太快,一幢建筑物几个月就建起来了,工地上到处可见倒计时的标志。思想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人们没有时间仔细研究,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上急功近利,抄袭国外的研究成果,结果造成“千城一面”。“千万不要觉得外地和外国的好就把它搬过来,这不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一些城市为了迎合某些人,邀请外国的建筑设计师,追求“奇”和“怪”。许多城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建筑,都有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参与。不少建筑设计师发出感叹,中国的建筑市场正成为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思想,误以为先进的建筑就是求奇求怪,追求与众不同。”何镜堂透露,当初在中国馆设计项目招标时,考虑到中国馆要与中国的文化理念相结合,所以最终在国内和海外华人建筑师中征集方案。

一方面我们没有给我们的后人留下多少足以成为经典的当代建筑,另一方面我们又拆掉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美的、文物级的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建筑消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何镜堂对这种现象也表达了忧虑之情:“城市本身是个整体,历史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如果全部拆除,这个城市就失去了‘根’。”何镜堂认为,在城市建设中,死抱传统不行,一味创新也不行。要将历史传承与现代美学要求相结合,通过学习、创作,不断领会。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何镜堂提出要把握“两观三性”。“两观”即和谐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在城市建设上,首先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文化特色,做到城市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使城市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何镜堂举例,像广东气候潮湿,夏季气温高,建筑设计时就要考虑这种气候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岭南文化。在上海、北方做设计又与广州不同。“每个城市的气候、地形地貌、文化底蕴都不尽相同,如果能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点,那么设计的建筑自然不同。”

“世博会场馆中,有突出本国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文化的,如泰国馆和一些东南亚展馆。”这些展馆展示了传统建筑、艺术以及生活方式中的经典元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第二类展馆展示了新科技、新材料的运用,对今后城市发展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日本馆“紫蚕岛”,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环境技术,是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德国、法国等一些欧洲展馆由于经济发达、技术进步,展示了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加拿大馆以舒适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展示了未来的生活方式。还有以美国馆为代表的,“着重展示理念”。美国馆的建筑十分平淡无奇,展馆中放映着电影短片,讲述坚持不懈、创新以及社区建设的故事。

何镜堂指出,世博会的场馆建设,启发我们城市规划和建筑要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城市建筑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出发,建设宜居的、生态的生活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城市的发展。第二是城市配套设施齐备,公共交通网络发达,交通便捷,有完善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而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宜居的城市,人要具有比较高的文化道德素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素质要与现代城市相匹配。”如果一个城市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缺乏安全感,这也不适合居住。

5月6日,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特别推出了“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活动。活动每周邀请两位院士,以讲演、与专家讨论、与观众互动等方式,从科技角度解读世博会,何镜堂也在受邀之列。何镜堂说:“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院士向大众解读科技,促使科学走向大众。”活动邀请了各个专业的50余位院士,通过数字网络、信息智能、低碳环保、生态能源等多个主题来解读世博会。

何镜堂说,世博会展现了城市发展的方向,让大家不出国门看世界,能够对城市发展进程、对城市文明有所了解。采访最后,何镜堂向山东朋友发出邀请:“上海世博会的时间长达6个月,希望山东的朋友能够有机会看看世博会,亲身感受一下,也欢迎山东的朋友能去中国馆看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