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上市 引发建筑企业资本运作热潮
7月29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国建筑)平稳登陆A股市场,以4.18元/股的价格发行120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为501.6亿元,成为到目前为止今年全球股市最大一单IPO。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国建筑本次A股发行采用网下向询价对象询价配售和网上资金申购发行定价相结合的方式,发行数量不超过120亿股。募集资金主要应用于重大工程承包项目的流动资金、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普通住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购置施工机械设备、钢结构加工基地项目等,同时剩余资金将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这有望成为中国建筑的二次飞跃。中国建筑上市后,整体实力大为加强,它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资到基建、房地产等领域,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建筑参与国内外重大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对集团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上市后,中国建筑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可以更大程度上参与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下属公司的控制会更加有效。同时,中国建筑上市后,三大央企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全部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建筑行业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大大加强。”谈到中国建筑上市,国信证券建筑行业首席分析师邱波表示。 中国建筑是IPO重启后的最大规模的上市建筑企业,同时,它也引发了中国建筑企业的上市融资的热潮,根据上交所和深交的相关资料,目前,除中国建筑外,内地上市的建筑企业共有37家,其中包括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也有一些企业已在海外上市,如中交股份,同时,不少建筑企业也在积极筹措上市事宜,如广州建筑、重庆建工、浙江建设、青岛建设、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邗建集团等,上海建工集团也在积极进行整体上市的相关工作,如此之多的建筑企业偏爱上市并非没有道理。 上市融资为企业插上发展之翼 建筑企业上市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融资。但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有明确的用途,这一点是在《招股说明书》中早已明确的,而且企业在上市后,所募集资金的用途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是不能被挪用的。“所以,一般建筑企业上市融来的资金是不能补充公司现金流的,所募资金只能投向《招股说明书》中业已确定的项目,从这一点上来说,上市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流动资金。”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张桂先说。 虽然建筑企业上市并不能直接解决建筑企业的融资问题,但上市所带来的间接效应却使建筑企业得以补充企业发展亟需的资金。一般建筑企业上市之后,银行会在信贷方面放宽对企业的限制,这样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补充公司发展所需要的现金。 “建筑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后,进行资本运作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资本运作的质量还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趋势。”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关富说。 现代工程承包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信誉、报价(成本)、施工能力、质量、规划设计与管理等方面。资金的筹集,债务的担保能力、出资(投资)能力作为特殊的竞争因素已成为各施工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武器,其运用的力度将越来越大。特别对大型的、资金需要量大的建设项目,承包商的这种财务能力往往成为能否中标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因素不管在国内(国外),其影响力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未来的建筑市场竞争就是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缺乏资本实力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市场投资主体和竞争主体。 孙关富把资本运作比作企业发展的双翼,他说:“建筑企业要做大,实体是基础,但是在实体达到一定规模后,下一步的发展就要借助资本运作的力量,否则很难寻求更大发展。” 督促企业管理更加规范透明 建筑企业上市之后,要承担向社会公众,包括竞争对手在内,披露相关信息的义务,这其中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重大的人事任免、企业重大决策过程等,而且这些行为都是在监管机构的监督下进行的,必须真实准确。 “企业上市之后,受到投资者和管理机构的普遍关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公司管理的制约加强了,企业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因为这直接影响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邱波说。 事实上,企业上市的过程就是企业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企业要达到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的主体资格、企业独立性、规范运行、财务和会计的相关制度等各项要求才可以上市。企业上市之后,也完全处在公众的视野之下,要主动配合监管机构按相关要求进行的监管工作。这也相当于给了企业一个外力,监督企业规范运作。在这个外力的作用下,企业会自觉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规范企业内外部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 从单个企业的意义上来讲,企业上市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上市公司的增加意味着行业管理的规范和科学,意味着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建筑行业的上市公司能够占有建筑市场70%~80%的份额,那么整个建筑市场的运行就会更加规范和科学。”张桂先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有利于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上市是一次提高企业知名度、包装企业的良好机遇,可以说为任何广告宣传所不及,它不仅为企业职工关注,而且成为整个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股票发行后,各种证券机构、电台、报刊、网络每天公布股票行情,可以说是每天在为上市的公司作免费宣传,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度、知名度能够得到显著提高,这也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由于上市公司受到十分严格的监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规范和科学。所以业主一般对上市公司的印象比较好,如果有两家上公司同时参与项目的最终角逐,一家上市公司,一家非上市公司,业主会倾向于上市公司。”张桂先这样形容上市公司的市场影响力。 同样,在国际市场上,上市公司同样受到追捧。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活跃的建筑企业都是大型的上市公司,比如日本大成、法国西宝等。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如果要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取得更大的优势,企业上市也是一堂必修课。 当然,市场看中的不是上市公司的这个名头,而是在上市公司这个名字背后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看中的上市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筑企业上市面临募集资金用途难题 证监会对募集资金的用途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来说是不充许用作企业流动资金的,所以上市公司必须要为募集的资金确立一个明确的、有效益的投资方向。这一点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也有明确规定。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发行人董事会应当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分析,确信投资项目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益。 “建筑企业在上市前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募集资金寻找合适的用途,但建筑企业不同于工业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选。因此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融资项目应当是建筑企业上市普遍面临的问题。”张桂先强调说。 中国建筑的上市,再一次让国内建筑企业看到了资本市场的魔力。在中国建筑效应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建筑企业参与到谋求上市的队伍当中。事实上很多企业也在积极地进行上市的筹划和准备工作。“建筑企业的上市是大的趋势,今后应当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谋求上市。”邱波这样认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