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起生的希望,太阳依旧会升起
撰文/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主编 邱玉苓 震区新家园义务设计团为50位灾民筹建温川嫂餐馆记者手记 5.12大地震,四川绵竹遇难人数达到11170人,其中学生940人。11170个家庭瞬间破损,940位母亲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孩子,他们的悲痛与绝望弥漫全城,我们可以深深体会,但却不可分担。 我们可以在救灾现场解救他们处在危险之中的身体,却拉不回他们痛失亲人、孩子的心情;我们在灾后为他们搭建栖身的帐篷,送上维生的食品,但我们却很难构建他们残缺的精神的家园。灾后,伤城绵竹,有无数悲伤绝望的眼睛,更有无数温暖热情的双手,努力为残缺的家园擎起生的希望。 在义务设计团采访的日子里,我见到了被余工和志愿者经常提起的王香和她的弟妹。她们现在是义务设计团的成员之一,设计团的灾民厨师。这是两个在地震中失去儿子的苦难姐妹,她们的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在金小学倒塌的教室里全部遇难。直到最后,她们都没有机会看孩子最后一眼,只知道她们的孩子与同伴们一起,被埋葬在那个一片沉寂的大山里。 阿香(右)与弟妹在地震中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10天的日子,我和王香以及她弟妹住在离厨房很近的一个帐篷里。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正在向王涛主任汇报到金花镇考察的情况,没感觉她与其他设计团成员有什么不同,倒让我没想到她就是我们的灾民厨师。相反,她的弟妹,在我看到她的所有日子都显然的沉默,厨房摘菜和洗刷,都好像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她哀伤的眼睛永远都给我一种印记——现实永远在他处…… 那一次,余工说,汶川第二天,他就带领公司员工和学生,各城市、乡镇的奔走救人,满眼的残垣断壁横遍各种姿势的尸体,其间混合哭喊和惊慌的声音。那种深入骨髓的鲜血和绝望哭喊的画面,已深深烙入心灵,再难平复。在金花镇小学附近的考察现场,余工遇见了绝望的王香一家。八个大人哭得死去活来,绝望到极端。余工向旁边的人了解到:王香的母亲,这位4个孩子的母亲、拥有4个可爱孙子的奶奶,在金花小学倒塌的教室里,失去了全部的4个孙子……“一个都没留阿……一个都没留阿……”老人和她的四个孩子,怎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所有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在这个绝望的家庭里,四个绝望的兄妹,包括他们绝望的老母亲,除了哭喊,没有谁再有能力再安慰谁了,四个可爱的孩子没了,她们也被灭顶的灾难埋葬了生的现实和希望。太阳是否还会升起对他们来说已没有意义。 “不能让这绝望的一家再待在一起了,要分开他们,要让他们做事情,要忙碌起来,否则,这一家人的绝望会真的会再死人”余工很坚定的说,于是,他分别把阿香和妹妹安排在义务设计团做饭,把俩兄弟安排在其他公司工作。 刚到设计团做饭的两姐妹白天做饭还不会哭出声,晚上闲下来两人就都拿出自己孩子的照片边看边哭。阿香是单身妈妈,比弟媳更苦啊。她独自带着孩子经过9年的辛劳,孩子就是她活着的唯一价值。现在孩子没了,痛苦到什么程度,她自己也不知道了。设计团的志愿者把她们的情况和余工汇报。余工也一时也没了办法,只是说,这样下去不行。几天时间,余工也沉默不说话了。大家的心随着阿香姐妹沉寂下来…… 余静赣在为餐馆选址考察 一周后,余工召集设计团骨干郑重地说“我们要在灾区开50家餐馆,是品牌餐馆”。所有的人都一愣,设计团本身忙得就手忙脚乱的了,怎么还有闲心开餐馆?再说大家是来灾区作义务设计的,不是来挣钱的,开餐馆……卖的什么药……看到大家不解的眼神,余工继续说道:看看阿香姐妹,这么消沉,整个灾区会有多少这样的家庭,这样失去孩子绝望的母亲?灾区的房子倒了,还可以再建,政府和我们都在做这个工作,失去双亲的孤儿和鳏寡老人,也有政府和很多爱心人士在管,在救助。可是,你看看,这些失去孩子或者老人的中年人和孤男寡女有谁在管?他们是被遗忘的群体。心若死了,房子还有意义吗?所以我们必须尽力要他们重新振作起来,重新要他们的家有意义。要达到这个目的,给一个临时的工作和物质的帮助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他们有自己的事业,为事业忙碌起来,这样他们才会活下去。所以,我要在灾区寻找50个最绝望的家庭,为他们做50个餐馆经营。我们出财力物力 出管理指导,要他们经营,三年后,我们全部撤出,把餐馆完全给他们。这个餐馆,第一个范例就是阿香姐妹。话音刚落,一阵掌声,义务设计团餐馆建设部成立了。 余静赣与村民讨论 餐馆建设部正式工作后,阿香比以前开朗多了,不但做饭,而且还带义务设计团做乡镇设计考察,走到金花镇,她也能努力忘却伤感。我们在一个帐篷生活的日子里,她也给我开开玩笑,讲起她的儿子多么的聪明,但已经不会马上流泪。设计团的志愿者,每天也有事没事的逗她开心。我看到了一个完全坚强的阿香,而且在更多的采访中,也看到了更过的四川人的坚强和乐观,满街的感谢条幅和标语,也看到了他们感恩的心。 餐馆计划稳步进行。其思路是:50个餐馆都要找每个镇交通便利的地段,由最需要扶持的灾民经营,服务员也要都是困难家庭的阿嫂,每个阿嫂经专家指点后都会一个拿手菜,然后餐馆的蔬菜原料,也都是来自他自家的农田,附近的老乡也可以供应。这样一个餐馆就可以解决当地几十家甚至几个村的困难家庭的困难。50个餐馆复制成功,功劳可不小阿,可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呢。名字就叫“温川嫂特色餐馆”吧,就是温暖四川的川嫂餐馆 。 为餐馆选址召开的工作会议 10天的绵竹采访结束了,回京前,阿香帮我收拾好被褥和洗漱用品,告诉我:你快点来啊,我都帮你放好,来晚了,我去了餐馆,你的东西可就找不到了哦!”于是我赶紧与她们合照,我要保留她现在和以后到餐馆的照片,告诉关注灾区的人们:看,这就是我们坚强的温川嫂! 临行前China-Designer主编邱玉苓与阿香及她的弟妹合影 祝福阿香!祝福灾区坚强的人们! 祝福余工!祝福 温川嫂餐馆!祝福为灾区重建奉献的人们! 燃起生的希望,太阳依旧会升起……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