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Fluidi-City

2008-7-9 16:4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35| 评论: 0

摘要: 主讲嘉宾: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Fabrizio m. Pierandrei 演讲主题:“Fluidi-City” 2008年6月30日,“设计中国·百家设计”系列论坛第四期在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隆重举行。在现场,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Fabriz ...

主讲嘉宾: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Fabrizio m. Pierandrei

演讲主题:“Fluidi-City”

2008年6月30日,“设计中国·百家设计”系列论坛第四期在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隆重举行。在现场,米兰理工大学教授 Fabrizio m. Pierandrei发表了题为《Fluidi-City》的演讲。

主持人:今天请来的专家是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他的名字叫FABRIZIO PIERANDREI.也是很荣幸专门从意大利飞过来,大家热烈一点。下面有请FABRIZIO PIERANDREI.

FABRIZIO PIERANDREI:你好!很遗憾,我的中文到此为止了,所以很抱歉。今天很高兴,也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这里跟大家交流,我一直以来在建筑业,包括在设计业所从事的活动经历和感受。刚才也很高兴听到陈教授做的演讲,其中很多内容非常有意义,我也在其中受益匪浅。

其实我今天演讲的很多内容也是我非常同意刚才陈教授演讲的其中的内容。我今天演讲的主题还是以城市为主题,讲讲城市发展的历史。其中能够折射出,或者看到我们今天当代的一些方方面面。今天我的演讲当中还会有一些图片,其中会引起我们的联想甚至梦想。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展开这个梦想旅程,而不是真正去入睡。应该说也是巧合的,我看到了有些图片跟陈教授的图片相似,或者从一个主题延伸过来的,这也说明我们的关注点是相同的。当然了,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讨论设计,所有有关建筑的方方面面,今天还会共同体会到艺术,包括陈教授所运用的音乐等等。我也会在其中引用有关艺术的环节,比如像绘画、美术等等。其实对于我来讲,作为我们这个职业,建筑师也好设计师也好,通过我们的努力来诠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是能够帮助大家,帮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共同去了解我们的过去是什么,我们的历史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关联,如何帮助我们在今天更好地生活。当然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如何在今天社会当中,通过我们的设计和建筑来改善它完善它。这是我开始演讲之前的开场白。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是谁呢?曾经我是这样回答一个建筑同行,曾经我对别人讲,我自己也是建筑师,现在我很难这么说自己的身份,因为在意大利来说,一个建筑师所从事的不仅仅是建筑设计,或者不仅仅是建筑这些工作。我们作为建筑师,同时也要做室内设计,也会做产品设计,或者工业设计。虽然作为室内设计师,或者是产品工业设计师层面是不一样的。这其实也我们在意大利建筑界或者设计界的优势,我们能够通过不同设计领域的融合和交汇来完善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设计风格。首先设计对我来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这么一个过程。其实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到,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很多意大利的设计师,他们的学术和教育背景都是建筑师。当然我也讲讲我个人的经历,以便于大家更好地相互了解。我是在意大利学习的建筑学,后来曾经在建筑设计所工作了八年,当然那个阶段我真正做建筑的工作。之后我决定回到米兰,我的出生地,我的故乡,到那里去工作。在那里我和我的兄弟成立了我自己的建筑设计所。这个设计所当然是用我们家族的姓,当然我们所从事的不仅仅是建筑设计,还包括设计的方方面面。在我们名片上是这样写的,SPACES&PIERANDREI.因为在意大利很难用哪个词汇把这个完整的或者宽泛的概念表达出来。这也是回应我们一直面对的问题,就是在空间和地点之间的关系。其实空间对我们来说更多时候是情感情绪或者情感的传达者,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表达自己。我今天来也是作为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教授,由于个人职业生涯的经历,让我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当然一个是比较传统的室内设计课程,再一个就是室内设计的室内设计体系。像我们看到的,我们的设计不光是对空间的设计,同时也对系统,一些体系,包括营销等方面也会进行设计。今天我来到这里讲些什么呢?后来我想到标题主题叫流动的城市,这也是我们目前大家生活的城市的状态。所以在我的交流当中分成几个章节,或分成几个阶段跟大家回顾城市的起源发展,或者说其中的一些现象,方方面面,其中也会有与陈教授刚才讲的相似的地方。之前组委会告诉我们时间非常宝贵,所以我准备的介绍相对比较简短,介绍之后如果大家有兴趣我还有其他的时间来交流。我们现在正式开始。

首先还是来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谈城市这个主题。今天我谈的很多都是有关意大利、欧洲文化渊源的东西,很自然谈到我们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时候,更多我们讲是一种城市文化的起源。但是如果我们想给这个城市真正做一个完整定义的话,似乎又很难给它完整的诠释。我们在这个图片上看到的是两个意大利的城市。我们看到这两个城市,左边的是意大利中世纪就已经存在,现在还是在的非常小的城市。右边是莫斯科城,这两个在我们地区都是存在的。刚才我讲我们西方欧洲的文化是城市的文化,但是我们也从图片上看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含义和层面非常不同。其中也看到文化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文化本身影响了城市,城市反过来跟文化又产生一汽大众互动。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例子,我们看两个小的漫画。这也就是关于城市的面貌什么样,城市的形象怎么样,这跟我们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其实真正一个城市的面貌,城市的风貌是什么,并不是这个城市的比如建筑街道等物质层面造成的,而是其他精神层面的东西造成的。右面的漫画是一个欧洲非常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德国纳粹统治之前描述那个时期德国所谓的城市生活是怎么样的。左边这个也一个艺术家,名气不是很大,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她的画中城市有人带着狗出来溜弯,或者散步,上面城市的建筑上有涂鸦,表现的更多的是城市中活动的东西,而不是城市的建筑。我女儿只有5岁,那时候还不识字。而且我们生活的地方并没有这样她所画的建筑。基于我女儿当时她的文化程度,所以她所画的城市完全是她的理解,她的文化所折射出来的表现,像左边图一样现代城市的样子。很抱歉,我在我女儿的画上多花点时间,因为她毕竟是我亲爱的女儿。

一个城市的演变街道、建筑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如何来把握它呢?这个还是一个空间时间的对应,或者一种下来交互。这其实也是跟每一个文化,每一个地区相关的。我也很荣幸还是引用刚才陈教授演讲当中有些照片大家有印象,在人类建筑也好,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比如像宗教建筑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演变,这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渐变,包括我们城市也是一样,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大家可以看到这幅画很让人印象深刻,在中世纪教会的他们心目中宇宙的形象,当然中心是宗教最高形象的统治者,外面有一圈一圈不同的人类世界,或者整个世界的万物在周边。如果我们要谈到时间的关系的话要分成四个阶段。因为我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所以我按照我对它的理解很粗地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几年是不能改变的,是一成不变的。什么叫一成不变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人如果他的行为和反映不是上帝所让你来做的,那你不能够做出任何其他的事情,违背上帝意愿的,也就是说为什么没有科学,有了宗教,物理其实也是哲学的一部分。人们都是用宗教来诠释解释世上的万象。我们想象当时人的活动很难用速度来表现。他们也观察世界上的动物,马也好,乌龟也好速度都不一样。这种概念这种想法这种哲学也好都影响到人们在城市的观念和城市的发展。所以在那个时候形式发展都是跟宗教权利,或者世俗贵族的权利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了更多确切的明确的一些认知。我们可以说比如像伽利略是第一个,第一批发现了用科学的方法来看待世界的科学家。由于科学的发展和一些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意识到我们之前所看到的世界,或者一部分的世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已经看到它的全部了。比如像之前讲的更久远的年代人比马走的慢,但是比乌龟走的快,后来发现慢和快在一个背景下呈现的。比如说像我这么来走大概也就是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这样对吗?这个是绝对的吗?一定是对的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对的,如果在这个环境下这是一种状况。还有一种状况,考虑到地球自身的运转,还有其他的速度。小小的例子或者情况告诉我们,这是科学的进展,科学的发展,这是科学的一部分。比如我跟陈教授一起比赛谁走的快,跑的快,但前提是不是我们在一起比赛,还有我们是不是在共同的环境下,这都是人类历史发展很有利的理性的思考。像刚才提到这种想法,这种观念也是在所谓的工业革命阶段之后对人类社会起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是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之因为它跨越时空,把人类成果也好,科学技术发展也好带给全球。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在发明一个东西,或者研究一个东西的时候不再仅仅局限在我的研究是来自于自然界,或者是来自于对动物的研究,也有机器,机械的帮助。从那个时期以来发展的建筑方面的变化,发展也可以看到在线条,包括在其他方面真正的影响。那个时候已经有进步了,时间对人类来讲也不是绝对的。

在1910年之后出现了很重要的相对论,我想在座的咱们同仁和同行们不用在此需要我更多的解释了。相对论的出现也是告诉我们,深刻地影响我们之后的几代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应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和视角来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在相对的时间和空间阶段发展到1990年,就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也出现了第二次重要的革命,大家知道信息革命,信息化。之前在信息化革命之前我们所有的空间都是具像的,都是可以看到的,由于信息化产生生活中出现了虚拟的世界,也许在我们未来每个人生活都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当然现在我们谈的欧洲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这里我们也不用在历史方面更多地解释了。现代业城市这个概念应该是在中世纪的晚期和末期出现的。中世纪之前或者是中世纪时期这个城市只是一个城堡的概念,是一个军事的防御体系,抵御周边的入侵。它是在保护在城堡中间生活的一些人,使这个社区不受外来人侵扰。我们看到从右边的城堡从中世纪晚期逐步发展成为开放的区域。相对更加开放的城市里出现了很多商业活动,商业交往往来,这些商业的活动,或者商业上的交流也是之后更宽广文化交流的前奏。其实这几幅画是1330年的作品,可以看得到当时城市的大概风貌。城市的风貌我们从下面的几幅画中可以看得更多一些。其实这两个对比,右边是目前还在法国的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城堡,或者一个城市的遗迹。城市肯定是从某些主要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当然还会有一个信仰的中心,那就是教堂。其他的空间都是在城市当中各个住家各个居民之间沟通的,或者是之间相关联的空间。所以说一个法国设计师的说法,城市其实就是居民之间沟通或接触的一个空间。其实左边画呈现的人的活动,也呈现了新兴阶级的活动,也就是后来的资产阶级,初始出现在商品交换更多的贸易活动往来上。至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城市,我们要关注的城市的层面除了图片上看的教堂、权利机构的建筑,更多的是城市当中的街道,更多的是广场。尤其广场真正反映了,或者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在城市当中的生活方式,比如像图片中显示的意大利锡耶纳市中心广场,到今天为止每年都会有传统的锡耶纳的赛马会。锡耶纳当然现在发展成现代的城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现在到目前为止城市格局中还是分成很多的街区,这些街区到今天每个街区出钱,共同来举办每年两次的传统赛马会。这两次马会也是他们城市当中两个节日,一次在5月份,一次在7月份。随着继续往下推进的话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空间,包括生活的空间也有了变化,其中的变化是可以测量的。为什么我会特别提出来测量的问题?其实有没有测量的作用,对于建筑来说空间来讲有非常大的差别,因为有了测量人们对空间有了测量的规则和人们对于空间的把握,对建筑的形式都有把握。它的重要性也许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大家很少感觉到、注意到,正因为我们在这个现象和这个事情发生之后的几百年,我们一直在这个环境当中。当然我们现在其实很多设计和测量的方法都是从当年演变发展过程的。我们看到更早期的有关城市建筑的作品,很多的比例也好,或者尺寸也好都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对的。所以说我们对城市为空间的观点或者看法,我想强调其实我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观点是有深刻影响的。像刚才陈教授的演讲当中也看到一些建筑,它所改变的建筑形式,包括建筑的比例都有改变。这种视角上和观点上的变化,其实带来更多的是文化上深层次的改变,当然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最后的晚餐,特别呈现了透视说法的运用,他把最重要的人物也好,主题也好放在中心位置,还有其他透视的关系,这是非常深刻的变革。在一个城市的布局当中也同样最重要的建筑也开始被放到了中心。这也是意大利两个城市的面貌,当然城市的格局也好,布局也好有着非常演进的几何图形也好都有比例关系。首先从城市中心一步一步向外发展起来的。在中心的广场四周肯定都是教堂,或者是帝王的或者是国王的一些贵族的建筑。所以这也告诉了那个时期的人们,包括今后建筑一个城市,规划城市的时候遵循的规则。从中世纪发展到文艺复兴建筑也好,空间的变化也好,其实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需要提到的。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格局和城市面貌的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不再仅仅是跟宗教,跟上帝相关联,可能还有其他更多层面的意义。

可以看到我们这里还是用广场为例来看广场的情况,但是跟它的过去和历史相比看它有哪些变化,我们看首先园林景观方面。比如说像右边这个图中在罗马设计的一个广场,中心放置了世俗权利的象征,也就是当时的国王。这个风格后来也到了巴西和法国,法国、巴黎这些建筑发展当中中心广场或广场的中心也好通常体现的是每一个专制权威的象征。在科学的层面和哲学的层面都有新的体系,新的系统。也就是说在城市的建筑上,城市的布局上也出现了新的体系,一系列不同的广场如何组织起来。比如说在不同的广场中心是放置什么样的权利中心的象征,整个的布局是严格的几何图形,四周的景观建筑也许之前有古建筑的痕迹,一些巴黎风格的建筑围绕在四周。广场的周边肯定还有很多道路形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体系。为了更好地来说明,我们回到前面一张图。如果我们想象是按照中世纪,更早城市布局来讲,右边的图应该是路易十四在中间走两边应该都是欢呼的人群,顶礼膜拜的一些人群,这种设计也象征权利。象征的意义其实还是宫殿统治了整个世界,这是巴黎、法国的广场。这个广场平面布局非常有意思,当然也是巴黎最漂亮的广场之一了,向我们展示了建设成城市布局的一个新的方法。中世纪在这样的城市里无论手工匠在那里辛苦地劳作,或者一些商人等等。刚才说的一些手工匠来说有些变成高层的贵族,后来他们也出钱向法国国王购买所谓的爵位,包括换取修建他们自己的宫殿,包括宫殿前面广场的土地。在英国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在城市布局的情况下看到一种平衡,就是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一种平衡。从这个图片上可以看到,整个布局格局还是一种矩阵的格局,但是中心或者真正的主宰者已经不再是国王了,而是议会。可以说在英国应该是很难看到,或者几乎看不到在城市的某一个广场和中心放着国王的雕像。可以说这个市中心广场的雕像是个艺术家,是个政治家等等,但很好是哪国国王。逐渐地我们现在也进入工业革命的时期。从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真正开始向自然攫取更多的资源。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有一个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人类来讲,对于人来说实现某些事物的局限性逐渐被打破,可以说是存在着无限的可能。现在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情况从这里诞生,也就是说新的能源能量的一种产生,也就是说机械的力量。包括这些工厂,一些创新革新的技术,这是在工业革命早期的一些图片,反映工业革命早期的一些形象。这是1929年第一个蒸汽机车,最右边是1801年第一个机械化的纺织机。工业革命带给人们根本性的很多的改变和变化,而不仅仅是在时间上,包括在视觉上的变化,更多的是人们在建筑,包括有些城市生活,城市格局上带来深刻的变化。那么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的出现也使建筑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些机械或者机器使我们能够离开地面,这些都是一些具有创新意义,或者革命意义的一些机器和机械。

我们想象在此之前人们都是靠双脚,或者靠一些牲畜的力量来合作。现在由于机械机器的出现,可以跨越大陆,跨越海洋,距离不再是问题。之前出海要靠风来决定,只要有风我们的帆船,或者船才会顺利按照航行。现在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我们什么时候去,去哪,怎么去。在这个时候也是建筑还是在广场,还是在城市中心的位置这些建筑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根本的变化,这时候最突出的就是火车站。我们看到那个时期的火车站用的也都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像钢材、钢铁、玻璃。这些建筑的形式或城市中的一些变化都被很多艺术家用来展现现代化的一种风貌。可以说在左边的画中火车蒸汽机车冒出的浓烟成了城市中重要的景观。为什么说机器或机械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更多在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我们很多的概念。如果按照达芬奇来说,右边的画肯定会说这幅画画的有问题,或者说这幅画画错了。从画中看到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看到装水果的篮子从透视来讲是有问题的,但是从高处、低处来看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同时存在的变化展现出的个人的体会。在这里面除了传统的我们可以测量的三维空间之外,还有其他空间的概念。在当时出现了很多改造的工程,改造核心的观点是能把原有的城市通过改造,让人们在其中生活的速度能够迅速地提高。我这一次是第二次来上海,第一次是十年前了,我自己做前后比较的话,看到这幅画也是会心的一笑。从右边图片中看到,古老的城市如何来应对现在的交通也好,或者人们出行行动发展的一个变化。还是在巴黎,原来古老的城墙被拆除了,拆除后修建成了大道,建设了城市新的轴线,还建设了新的一些城市大规模的公园。这也是第一次可以说,看到上面的图,无论是城市的公园,还是一些道路变成了城市新兴阶层的生活活动的一些场所。那些建设公园的地方在更早之前,在国王时期都是国王的领地,或者国王狩猎的地方。而当时的街道也更多的是除了人们通行的作用以外,人们在上面可能更多是在街道的两旁工作的需要,而没有散步的情况。我们现在所呈现的生活方式是最典型的欧洲资产阶级也好,他们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说工作之余,工作之后会去散步,去购物,或者是周末再去公园中野餐,这些东西我们大家马上都学会了。这两幅画也呈现了当时社会风貌的场景。在那个时期之后出现了新的建筑,也必然体现了人们在新的城市中生活的特色。这些建筑不再只是国王和贵族们出入的场所,这些建筑更多的城市各个阶层进入到其中,他们日常生活会在里面发生。这些建筑当然不仅仅是来显示速度的建筑,比如火车站,还有显示生活很重要的部分,比如像图书馆、博物馆。比如像大型博物馆,包括巴黎的图书馆等等体现文化生活的建筑。在其中体现了一种能量,体现了一种效率。在这个时期还有一类建筑更加集中地体现了这个城市能量和效率所在,那就是工厂。这幅画所展现的是我们上世纪之初,也就是1917年,这是在俄罗斯工业革命同一个时期。一个法国人提出了当时城市和新的城市的自己的设想,他理想的城市和理想中未来的城市,还有一个旧城,旧城在这,有一个工业区,还有一个河流在周边,其他的部分像人们的居住区、医院等等这些部分,其实只是城市附属的部分。这种城市的模式和城市的格局其实我们现在在莫斯科看到,其实这三家工厂或三家企业,包括企业所附属的居住区、学校等等各个社区,把城市大部分的面积空间都占据了。这三家工厂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也都关闭了。但很多空间也成为莫斯科很重要的资源,现在被重新利用重新开发等等。尤其人类在这个阶段成为机器,像卓别林的电影中呈现的是一个机械化生产的方式,成为机器的一部分,其实在意大利或者欧洲当时的绘画作品当中也体现未来主义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画中的人,他的形象其实被很多其他的形象所穿插,所覆盖,包括器械,有轨电车,还有其他一些在城市生活当中的情景。其实这也是一个在欣赏画的新的变化,我们之前看到的绘画和现在看到的绘画,我们围绕这个画左右来角度,但是不会说你自己走到高处来看这幅画,这其实也是像巴黎埃菲尔铁塔,坐在电梯看城市的变化还是不一样的。其实那个时代呈现的感觉就是一个人从高处向下坠落的情境。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变化,种种的新的形式,新的样式,在二十世纪,在上个世纪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也更加地准确。这是在1910年法国的建筑师所画的或所设计的,左边是当时1910年城市街道的情况,在他的设计当中未来的街道将会是什么样子。看到当时在住宅或房屋下面的街道当中,在左边的图里也就是有一个有轨电车。在右边的图中设计未来的街道,未来城市的面貌当中整个交通层面成为立体化的格局,在地下还有两层,比如运货或者地铁的情况。上面除了有轨电车之外,还有人行道。而且在上空还有直升飞机,就是钢跟看到的这部分,上面有直升飞机降落在房屋的屋顶,通过电梯人们进入到住宅,或者建筑当中。这些理念和这些想法观也被很多其他的建筑师采用,像意大利的建筑师,他也是在他后来设计的建筑,包括飞机场,特别是表现快速交通,其他连接的这些建筑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机械化的影响也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个规划当中看到机械的影响在我们生活当中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在之前人们聚会或人们生活更多的地方此前都是像广场这些地方,可能都被人们渐渐地所淡忘了,人们逐渐走进了高层的建筑当中,很多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空间里。当然这些高层的建筑,或者这些高层的住宅设计的当然是非常理性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要求,包括照明包括生活的各个方面等等。城市的格局也分成了按照功能,按照用途也好分成了不同的区域,有重工业,轻工业,包括商务区,包括不同的住宅区,甚至是酒店。当然这个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欧洲人们曾经尝试着用这种城市的布局格局来改变城市,但基本上没有成功,原因还是和欧洲的现实相增倍。因为这样的格局和欧洲很多种实际遗留下来的古老格局来讲还是有很大冲突的。这种观念这种观点可以说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可以说在人们想象未来城市的面貌当中看到,各种交通的工具在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层面上。这种观念不仅是在城市面貌上,在建筑上也是把建筑建造的像机器一样。这些可以看到带有诙谐建筑风格手法,但更多是和文化相关联的。这个概念好像是一个太空飞船,一个宇宙飞船降落在了巴黎这个城市上。其实这个建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其实也是前面的广场,这个广场也是非常重要的广场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这其实也是回到了我们在历史传统上对广场对城市作用的概念。所以我们走过了非常漫长的历程,在人们历史上,从广场到我们城市生活的意义,经过这么多年,几千年,上百年的变化回到了之前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艺术中心的例子上还可以进一步诠释刚才讲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在现在的城市当中还是要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表现城市文化的最重要的建筑,可能是一个博物馆,是个图书馆,在这个建筑前面还会有一个广场,是人们城市生活文化生活的一个中心。

刚才我们之前一直在谈的是历史,都是过去,当然还要谈我们现在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目前我们生活的城市情况和城市的面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说现在来讲很难会找到区分一个欧洲的城市,美国的城市,或者说是中国的城市。每一个城市当中都会有其他成千上百城市面貌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这是西班牙的说法,他说世界等于每一个城市都是相同的,我们在每一个城市当中都体会了全球化的结果。可以想像我们在意大利买了一辆车是中国制造的,同时中国制造的一个车所用的原材料,钢铁或金属是从欧洲等这些其他地方采购过来的。其实这种问题不仅仅是位于中国,对于意大利,其实对于全世界都应该面对的问题,或者说应该与之相抗争。我们应该还是更多地保留文化当中精髓的部分,而拒绝文化上过度的趋同性。所以说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可以看到这个城市在大道左右截然不同,右边的不同是经过人们规划设计的新城,或者是城市中心,左边是毫无章法,毫无规划的,想进入城市的人们很混乱地建设了城市的建筑。从这个图面上看到我们现在城市的脆弱性,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可以规划设计城市的面貌城市的生活,我们已经和另外一些混乱的秩序紧紧相邻,他们其实也是想进入更美好的生活,更城市化的生活。这个现象不光是在城市的面貌上,在我们生活当中人气关联都是这样,我们认识电视明星的程度远远高于我们对某一个亲友所了解的程度。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尤其是在经济层面,或者经济领域,更多的领域我们更多体会到可持续,或者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个概念这个观念我们现在说很多事情的动因和原因不再是一种需要,而是一种想法。这个观念和刚才说的理念是对于现在来讲做设计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还是很愿意提到刚才陈教授举的旅行社的例子,在我们应该知道旅行社不仅仅是我们去定机票,预定旅行的地方,应该是让我们走进其中马上感觉到一个快乐旅程的开始。当然去旅行社是由于我需要去旅行,但其实实际上不是说我需要旅行,而是我真正地想,我有旅行的愿望。现在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更多地被这样的现象和特色所笼罩所围绕,就是我们叫情感设计。可以说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设计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仅仅是设计这东西本身,更多的是人们之间的情绪,或者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情感关系。看到这幅画中的这位先生面对这些假发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也可以想象,他其实完全不需要假发,他可以戴着帽子,或者就这样头顶朝天地出去。其实这也说明我们当前设计的原动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原动力不在是一种需求,或者是真正基本的需要。比如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东西大家都有了,基本的生活当中的器具或生活当中的物品都有了,我们有桌子,有了桌子以后不再理由增加或者换一张什么样的桌子。也会有这样的情况,突然有一天在某些地方我们看到这样的桌子,我们告诉自己,这个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桌子,之前我完全选择是错误的,我应该改变它。特别是咱们在座的设计界的同行人对此应该是感同身受,我开了一个小玩笑。从这个层面来讲很多时候我们的客户在向我们提出设计的要求,请我们来设计一个酒店的时候不仅仅是让我们设计酒店,让我们为酒店提出更多新的功能。如果不被客户所左右的话,我们不能说仅仅为客户就是设计一个酒店,而是要提出崭新酒店的概念。正是这种对于设计也好,对于你所设计的主题也好,这种情感,这种激情才会有可能让很多新的趋势诞生。这个图画显示这么一个空间,其实按照设计的常规来讲,通常是不会有这样的空间出现的,其实正是原自于人们的想法,人们的愿望有这么大的空间,在其中嬉戏也好,休息也好,甚至是更多的在一起聚会。所以这样的情况也为我们设计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是也提出了很多责任的要求。这样的设计这样的项目是不是从生态角度,从环保角度是可持续发展的。人们真的是都非常愿意来到室内人造的海滩,而不是去自然的海滩。

还有一个我们所说的设计情感最基础的元素因素,就是时间的变化。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在设计上设计时间,其实在很多时候时间是不可触摸的。这谈的也就是在空间和你使用空间人群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著名的恐怖片的场景,叫《惊悚24小时》,讲的都是在人们淋浴的时候很容易吓坏。被伤害人的场景最多被展现或呈现两分钟左右,但是这个时候所有看的人们都会挡起眼睛或者怎么样。这样的情况艺术家的想法把这种场景延伸到24小时,你杀一个人其实两分钟足够了,但是把整个动作延伸出来是非常缓慢的。如果无限延展不会这么激进,他会说“算了吧”,可以说在时间上的调换能够转变人们的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讲建筑本身也有新的作用出现了,其实这个建筑可以在很深的层面上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或改变城市生活的特色。这个建筑的出现使城市中其他发展的都黯然失色。从这个作品当中可以看到,由于它的出现其他的变得不那么重要,黯然失色,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不再像平面布局等等规划,而是通过一个一个的事件,甚至一个一个的主体标志性的建筑,地表性建筑的出现而改变。所以说这些事件也好或标志性建筑的出现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或者理性的需要,因为更多的是情感的结果,情感的需要。也就是说像刚才图片中的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就会吸引我,并不是我一定要看博物馆里的东西,但这个建筑吸引我去参观,吸引我去游览。

在我介绍内容的最后一个章节,我想谈到人类情感的集装箱或者情感的容器。我们作为专业设计师也好,涉及所也好,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一个城市新的面貌很多层面上跟新的技术新的科技的发展分不开的。一系列对城市的观察,特别是我这次来到上海看到新的东西,比如说在上海很多市中心的地方非常大的电子屏幕在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广告。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设计师,不论是室内设计是,建筑师还是怎么样是一震撼,这么大的屏幕,这些屏幕只是用来播放广告的用途。其实这些屏幕或者这些载体完全可以承载这样的作用这样的功能,就是激发人们传达给人们建筑之间的关系,来传达新的信息。这也是一个电影中的场景,未来伦敦的城市什么样,可以看到里面充斥大的电子屏,也是不间断地播放各种广告。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设计的建筑城市吗?它们的表面皮肤都布满了播放广告的屏幕吗?其实可能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讲,我们要考虑到这是不是一个机遇,就像当年在工业革命时期设计火车站的时代,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让我们的建筑能够远离这些媒介、媒体,或者怎么怎么样。最起码这种沟通或者传媒传播的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既然这些屏幕和传播的方式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如何这些屏幕背后把我们的建筑更好地做成,这是我找到的几个例子,可以看一下。其实很多建筑在我们的城市生活当中就象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可以书写很多东西,其中一部分告诉人们,包括对人们社会生活很重要的话语也好,一些东西也好,目前我们看到的图片一样是美国设计师的作品。他在告诉人们,这些传播的载体或传媒的载体在城市显要的位置上不仅仅是广告的播放地,而且可以传播很多不同的一些信息。其实也告诉人们在现代的生活当中,我们除了不断地追求最新款的汽车,最新款的产品等等,我们还可以有空间有时间去欣赏一首诗歌,欣赏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个是日本的建筑师,我不知道叫什么,在座的同行可能知道,这个作品做的是1986年,那时候他还没有成名,但现在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了。他所做的是气象台,做气象预报的气象台,当时很多建筑师不想做,因为它技术色彩太浓厚了。他所想到在这个建筑的外层,外立面用金属,包括技术的材料围合起来以后通过光的转变展现气象当中不同的情景,风、云、雨等。当然在白天的时候这些建筑看上去是灰色的铝板,但是到了夜晚通过刚才说的技术,通过外立面的处理根据当时气象的情况,天气的情况来改变各种所表现的状况很生动。这也是一个设计师在澳大利亚设计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的特别之处也是在外立面的处理上,包裹外立面的材料,其中还有很多发光的原件,可以根据我们在离美术馆距离的远近看到的景象,包括形象会有所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它所呈现的画面和形象既可以在近处观赏,也可以在远处欣赏。上面有很多的荧光管,我们走到近处是外立面的装饰,通过组合我们从远处观察到建筑很好形象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变化。我们会通过我们的技术,通过我们的想象,通过我们的设计来赋于不同的生命力。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从只在建筑近处的时候不知道建筑的吸引力在哪,但是在远处可以吸引我进行参观的建筑。这当然不用多说了,这是设计北京奥运会鸟巢的作品。这是他设计的是德国模拟黑的体育馆,这个建筑的外立面会根据当天在这个球场作战的每个球员球衣进行改变。这个建筑本身既有美学角度来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又在功能上,球队的传播上也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是城市很重要的景观。因为从图片上我们不能够完全体会到这个建筑或者体育馆给我们的震撼力和感受,因为我们知道现场城市当中看到建筑的时候会发现,在夜晚的时候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盏明灯矗立在城市当中,给人的震撼是非常强的。当然如果要是上面没有小小LOGO来告诉这是两个球队的体育场,远处的人不会了解它是一个体育场。

刚才我们看到的例子来讲很多建筑运用了各种多媒体的手段,这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发展情况相吻合的,也就是说可以感受到流动城市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叫流动的文化,可以说流动的文化所谈及的,或者所喜欢的是曲线或流动的线条。在流动的文化当中所宣扬的或所主张的,不再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或者死板的呆板的理论。应该有这么一个环境,这么一个空间,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能够融合汇聚来交流体现新的态势。而这样新的技术新的所谓流动的文化也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是在以前不可能调查或来研究出真正准确的一些数据。现在看到一个例子也是为酒店的大堂所做的设计。当我们在接受大堂设计邀请的时候,我们关心的不只是如何设计大堂中的家具,包括平面布局等这些东西,更重要的是设计大堂本身蕴含的文化氛围,或者说人们在其中工作,或者在其中生活的体会体验是什么。举例来说,比如在高处有一个监视仪,摄像机观察到下面人们的活动,所采集到的图象传输到电脑上,然后再通过投影仪反射到或传送到大堂内的空间里。所以我们想创造出这么一个系统和这么一个功能,就是能够把人的身影或影子让他行走,比他滞后一秒钟出现在你的身后。也就是说你在大堂中的身影,在大堂中保留或延迟五六秒钟,通过刚才提到的方法。所以说以前传统的大堂中人们是通常这样行走的,但现在的大堂聚集了一大群这样的人,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酒店大堂了,甚至他们不停地一步三回头。

再看最后几个例子,高科技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如何改变空间上的感觉和认知。这是我们在米兰的街头,米兰的中心设计这么一个作品,这也是在2006年到现在米兰艺术三年展获得了创新奖。我们想通过这个作品向人们传达这样的观念,人们在空间上的感觉和人们在情感上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其实是通过这么一个有限的小的空间,在里面为人们提供无限的感觉。外形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是理性的线条,在城市的中心矗立在其中,像城市的景观一样。其实我们设计的初衷出发点是来自达芬奇对人黄金分割分析的考量,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不再是一个比例的中心了,人本身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画的小图,我们想法的一些构思。这是我们走进那个盒子之后所看到的情景,进去以后由于我们设了激光,包括其他各种各样的设施,所以人们进去以后马上感觉会迷失在不再有三维空间的路径里头,找不到方向。所以说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面尽可能地创造了无限的感觉。而且我们还在其中,比如说走进去以后还有一个小的气孔,或几个气孔上有空气和风吹进来,让你感觉不是站在地面上一样,已经离开了地面。

我们再快速地看一些其他的图。还有一个现在很重要的现象和我们的想法,把现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我们会逐渐越来越有愿望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主角。当然这是我们为休闲装的公司做的设计作品。这个广场通常建筑的外墙也是被人们用来做广告画广告宣传的,或者是一些艺术展示。通过我们的设计给我们的客户提出这么一个想法和方法,就是把我们城市居民甚至是现实生活和他的虚拟世界的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作品当中或这个形式当中我们叫民主化的艺术形式,在其中既体现了每一个人生活的状况,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生活的状况。首先是在这个建筑的外立面上用抛光的非常光亮的PVC材料,当然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可以反射出广场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这个广场上人们生活的情况都被反射到这个外立面上。最有意思的,中间这一块长方形的大屏幕是LG的大品目,这大屏幕中所播放的内容和播放的主题是我们设计所设计师决定的,每一个经过广场的人用手机彩信把他们喜欢的图片放上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从广场经过的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图片也好,照片也好,用彩信的方式发上去,这应该是最民主的表现形式了。但是这样民主的艺术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有些人会发一些不良的照片,不好的照片上去。但是不管怎么样,他发了彩信,我们收到图片都会留下他的电话号码。所有经过广场的公众参观者都可以通过网上投票的形式来决定,哪些图片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哪些图片被删掉。这也就是说在现实的广场之外还开设了虚拟广场世界的博客,把屏幕上所显现的图片投票,表达自己的主张。

当然我还要想说明一点,我们在设计当中还会有很多艺术手法的考量,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本身并不是艺术家,我们在做任何项目的时候首先还是从技术层面,从工程的层面来考虑。这个技术还是来源于我们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研究,同时我们还有实验性的做法。我们做的这些实验成功或者有效的话,也会带到我们的工作当中或项目当中。有时候由于预算或经费客户的要求等等原因,我们的实验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好像我们看到多媒体的外立面,也展示了我们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我们做的项目罗马七十年代改造的工程,这个建筑代表了那个时代一系列品质不高的建筑。因为我们现在也在做项目的设计过程当中,所以能看的图片并不多。由于我们之前在其他项目做的实验得到了经验,我们想把这个建筑从一个品质不高的建筑变成一棵树一样的感觉,并不是说我们这些人已经疯了。所谓说把这个建筑变成一棵树是像树一样循环产生电、气,利用自然的方法。但是这种生态建筑或者所谓的绿色建筑肯定是从节能的角度来考虑了。这种节能的方法并不是要减少其中能耗的使用和其中的生活,使工作变得不舒适,而是要通过我们的设计,通过我们的方法让整个像自然界的大树一样云集鲜花,让你们在里面的生活更加美好。随着这种积极的生态手法和生态建筑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增加更多的意义在里面。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些很多东西我们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有这个目标就要尝试努力做到,比如20%、30%、40%,我们的尝试,我们的努力也会帮助这种技术和这种概念不断地完善,在未来会更加地为我们所用。我们一些基本的想法结构上建筑并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把建筑的中心位置打通。在其中比如设计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有比较好玩的一些自由的空间,在有些空间出现了小的空间。我们的设计环节是从这一层往下是整个设计的一部分,最下面的一层我们是不能动的。我们其实在建筑当中里面二层的部分重新做出了室内的广场,在这个广场可以看到室外广场的情况。而且这个广场也是在建筑本身有多层次的不同层次。所以在这个建筑本身既有每个公司办公内部的空间,同时和外部空间有很好的互动和沟通。而且这个空间的开放和设立使雨水能够通过整个打通,雨水能够进入到建筑本身当中流到建筑底部,本身这也是起到降温的作用。收集雨水,同时也可以循环用水,除了饮用之外其他的用途。其实在这一面外立面上我们刚才看到是多媒体的外立面,能源的来源,电能的来源是在这面墙安放了太阳能板,太阳能所提供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一个建筑可以像一棵树一样,可以靠自身的能量来生长。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社会由于新的科技,新技术的发展,同时新的电子媒体的出现,除了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有深入的考虑,深入的思考。其实对于未来社会的想象和未来社会的景象,我们也从这个电影当中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景象。未来世界空间当中正如电影中所呈现的,人们走在空间之内,可以说他们只是在做广告,他们都知道你的名字,他们会说“哎,要不要买这个香水”。所以说空间变得非常的聪明,显现我们人类非常的愚蠢,这也是问题所在。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一系列现象,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越来越被技术所左右的今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拯救这个世界。也许现在我们对很多技术是非常信任的,但是这些技术是看不到的,看到这些技术往往是在失败的时候,出现事故的时候。从这时候我们发现也许设计还不能从这个角度拯救世界,拯救这架飞机。但是谁从情况我们也会说,设计还是能够从生态化的设计方面,不仅在工业上科技上还是在各个角落拯救我们的世界。谢谢!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