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怎样的建筑令你幸福?

2007-5-9 12:5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40| 评论: 0

摘要: 说起来十分佩服阿兰·德波顿,我们生活中的任何话题——无论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还是要身体力行的旅游跋涉,他提起笔来便是洋洋洒洒一本书,比如《哲学的慰藉》,比如《旅行的艺术》。究其原因,除了天才之外,大约 ...
说起来十分佩服阿兰·德波顿,我们生活中的任何话题——无论是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还是要身体力行的旅游跋涉,他提起笔来便是洋洋洒洒一本书,比如《哲学的慰藉》,比如《旅行的艺术》。究其原因,除了天才之外,大约是他受了偶像普鲁斯特太多影响,普鲁斯
特单写主人公入睡的情节就能一口气写上三十页,这样的功力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却令德波顿欲罢不能。

德波顿的新书《幸福的建筑》将视角落在了我们身处其中的房屋上,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什么样的建筑才能令人幸福?是美的建筑吗?那么怎样的建筑才算是美的?是实用的建筑吗?建筑能不能既实用又照顾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性格呢?

在信笔抒写了西方建筑发展史中的几种主要风格之后,德波顿开始审视全球化趋势下的城市建筑。他来到日本,在长崎附近的乡间发现了一个占地一百五十二英亩、叫做豪斯登堡荷兰村的主题公园,这里模仿二十世纪之前的荷兰旧貌,日本人精益求精的性格令他们在工作中力求传神,不但参考了荷兰原始的建筑规划,甚至不惜从世界另一端进口木材和砖石。但德波顿却说:“这种精确还原历史的做法结果只是使这个地方显得加倍诡异和令人手足无措。”的确,建筑不但要考虑自身的美感,还要与之所处的背景和谐一致,如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还得负责向我们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地域与时代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特色。换句话说,体现一个民族性格特色的不正是人们衣食住行中的小习惯、小细节吗?

自然,东京也让他失望。这里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没有任何区别,高耸入云的钢筋水泥森林、四通八达的地铁,还有两千万赶着去上班的人群。终于,他在距东京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找到了一家传统日式旅馆,接待员穿着日本和服,房间里装着日式拉门,朝向一条河和林木茂盛的山坡。于是他在山泉声中享受了一顿地道的日本料理。在回东京的路上,他开始对日本的传统美学生气,甚至有些怒其不争:怎么你就没办法融进现代的现实中去呢?

后来,德波顿意识到这正体现了东西方文化性格的差异。他举了日本小说家夏目漱石于1900年旅居英国的经历为例:“我曾因为邀某人赏雪受到嘲笑。另一回我描述了一番日本人的情感受月亮的影响有多深,而听者只感觉莫名其妙……我受邀去苏格兰,住在一幢宏丽的宅邸中。有一天,主人和我到花园里散步,我注意到林木之间的那些小径都厚厚地生了层青苔。我有意恭维一下,就说这些小径看来多么沧桑华美。而我的主人却回说他正打算找个园丁把这些青苔全都铲干净。”

日本人喜爱无常胜于永恒,简单胜于华丽,喜爱稍纵即逝的樱花,喜爱独自一人在山中小屋聆听雨声,这些都与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南辕北辙,难怪传统的日本建筑无法在西化的摩登大都会中生存。

看看身边,同样的问题也一样存在,北京的胡同在消失,杭州的西湖晚上亮着绿油油的光,上海浦东的甲级写字楼一幢高过一幢……然而一座理想的现代中国建筑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表达中国人的品质?又怎样与周围的环境呼应?当然,聪明如德波顿绝不会越俎代庖替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幸福的建筑》,(英)阿兰·德波顿著,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