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行业聚焦 查看内容

摩西会堂大修启动 犹太社区其他改造项目有望上马

2007-3-6 12:22|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31| 评论: 0

摘要: 闭馆一月有余,位于虹口区长阳路的摩西会堂将于近日启动大修。   虹口区外事办和虹口区房地局向《东方早报》透露,摩西会堂扩建工程将分两期进行,即将启动的一期工程旨在修缮原有建筑,投资规模有限。但随之启 ...
闭馆一月有余,位于虹口区长阳路的摩西会堂将于近日启动大修。

  虹口区外事办和虹口区房地局向《东方早报》透露,摩西会堂扩建工程将分两期进行,即将启动的一期工程旨在修缮原有建筑,投资规模有限。但随之启动的二期工程将大大拓展开发周边区域。

  相关人士表示,摩西会堂扩建后,虹口区政府有可能启动犹太社区其他项目的保护改造工作,这对于推动海内外民间资本参与开发,有着积极意义。

  老建筑美容

  事实上,2000年前后,摩西会堂的修缮计划就已浮出水面。

  此前,尽管摩西会堂一直游人如织,但80年风雨侵蚀令这位昔日高贵优雅的“妇人”容颜衰老,原本辉煌古朴的建筑逐渐败落,斑驳的油漆、开裂的墙纹、老旧的下水管道见证了犹太人曲折的历史。

  而且,由于展物缺乏、房间挪用等情况,摩西会堂被局部遮掩、大多房间深门紧闭。

  为推动修缮的基金于2000年前成立,但募得的款项寥寥,摩西会堂只能靠一年10万元左右的门票收入艰难度日,修缮自然无从谈起。

  去年4月犹太社区保护方案出笼,身处犹太社区的摩西会堂修缮初现曙光。

  今年年初,虹口区出台了文博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对区域内的文物资源进行功能定位、设立保护标志等,摩西会堂修缮准备工作随之启动。

  去年11月,虹口区房地局开始工程招标,并于春节前确定了施工单位。据介绍,一期修缮工程于近日启动后,预计将在今年5~6月份完成。

  虹口区房地局的一位负责人透露,摩西会堂扩建工程的费用,将由虹口区政府拨款支付。

  摩西会堂历经80年变迁,一些外观、设备已经陈旧老化。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内部结构也遭到破坏。幸运的是,相关部门找到了摩西会堂1928年的图纸,并根据图纸特别制定了修缮计划。

  除了大修,犹太难民纪念品的征集活动也在进行中,预计持续到一期工程结束。

  负责制定犹太社区保护方案的世界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向《东方早报》透露,根据规划,摩西会堂不仅要进行大修,恢复原有风貌,还将拆除其附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搭建的楼房,扩大摩西会堂旧址上犹太难民纪念馆的规模。

  助推社区改造

  摩西会堂扩建,被看作是犹太社区开发改造的推手。

  阮仪三教授表示,按照相关规划,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犹太社区将被改造为一个以犹太人故居为主,融合文博风貌、艺术社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风貌区,面积约30公顷。

  然而,保护方案去年4月就已出台,但具体实施工作却一直陷于停顿状态。许多国外资本和中国的开发商在短暂的兴趣高涨后,迅速销声匿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加拿大LIVING BRIDGE公司与以色列POLAR公司联合开发犹太社区的炒作案。

  去年7月,以色列POLAR公司总裁杜比·魏斯宣布了这个投资额达7亿美元的犹太社区改造计划。该计划称将建设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宾馆、写字楼、商业中心和居民区等。当时媒体报道,POLAR公司称已从政府部门获得操作犹太社区项目的许可并着手运营此事。“中东石油美元”的传闻在上海滩不胫而走。

  但随后,虹口区政府新闻办否认了POLAR公司已获得开法许可权的说法,并将此消息斥之为“纯属炒作”。而POLAR公司也没有作出回应,中东资本参与犹太社区开发的计划就此流产。

  据阮仪三教授介绍,他曾与LIVING BRIDGE公司的主席伊恩·利文撒尔有过接触,犹太裔的利文撒尔实际上是作为中间商撮合美国的马拉松资本与POLAR公司合作,一同参与开发。然而最终,最有兴趣的利文撒尔由于缺乏资金,导致计划流产。

  实际上,对于犹太社区开发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来说,不仅巨额资金的投入是一个门槛,由于保护方案种种限制所带来的低投入产出比,才是许多开发商知难而退的真正原因。

  根据方案,整个犹太社区的开发主要以改造为主,可供建筑的面积并不多。此外,为了保持周边建筑的一致性,即使新建项目,其风格和高度也将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如果从短期回收资金来看,犹太社区开发并不是一个短期内可大幅赢利的项目。

  不过,世联地产分析师吴妍表示,摩西会堂扩建工程启动后,犹太社区内的其他改造项目也可能随之上马,这对于推动民间资本的介入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犹太社区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开发商实质性介入的机会会逐渐增多。

  “摩西”之缘

  摩西会堂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拯救、避难与希望的符号,一如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犹太人来上海参观摩西会堂。

  虹口区外事办负责人接受早报采访时表示,去年来摩西会堂参观的犹太人有1万多人,有些人是专程从以色列赶来。以色列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曾多次陪外宾参观摩西会堂。

  1993年10月1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参观摩西会堂旧址时留言,以政府名义感谢“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童年时代在虹口区度过的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再次看到熟悉的摩西会堂时,不禁老泪纵横,对中国人民连声致谢。

  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卡尔·贝特汉姆2岁时随父母从奥地利来到上海,他最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在中国邻居家里吃的一顿年夜饭:“有趣的是,就吃了那一顿饭,我一下子学会了使用筷子!”1998年,卡尔曾携夫人回到魂牵梦萦的上海并参观了摩西会堂,“回去后,我太太说我简直变了一个人,我一下子回忆起许多往事,我想,那是因为我找回了故乡。”

  2005年,依然会说些许上海话的露丝·莎妮重返上海参观摩西会堂,“谢谢侬”、“交关好”,离别56年之久,她对上海丝毫没有生疏。露丝在上海度过了16岁到26岁的青春岁月,上海的一花一木让她百感交集。在上海,她向上海的艺术教师拜师学艺,直至如今,这位以色列著名艺术家所有画作都是画在丝绸上。

  “这是对上海最直接的怀念。”露丝说。

  往昔岁月

  摩西会堂建于1927年(犹太历5688年),以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英雄摩西命名,犹太人对这个东方的“摩西”有深厚的感情。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当时的上海是唯一一个不要签证和任何官方文件就可入境的城市。于是,犹太人穿越半个地球,从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来到这个陌生的东方城市。

  当时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先生,曾向奥地利犹太人发放了数千份前往中国的“生命签证”,后来,这些犹太人中的大多数来到了上海。

  据统计,上海当年接纳的犹太难民超过2.5万,是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和新西兰接收的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

  摩西会堂是犹太难民经常聚会的场所,他们在这里点燃信念,重新播种生活的希望。

  与在欧洲所遭受的敌视、迫害、排挤不同,很多上海人让出房间安置犹太难民居住,帮助犹太难民寻找工作,临时照顾犹太小孩,借给犹太难民一些生活用具。当时的霍山路小学还曾接受犹太难民儿童进校读书。

  1943年,上海处于沦陷中,日本人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迁入“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这个隔离区约有15个街区,狭窄的弄堂、破旧的房子内挤满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难民。难民的护照上都印有“J”字标记,用以表明他们的犹太人身份。这个隔离区就是犹太社区的前身。

  当时在隔离区内,日本人一度禁止犹太人出入,大量的犹太人当日竟靠上海人从房顶投掷食物的方法存活了下来。

  根据一份统计数据,当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在欧洲惨遭杀害的时候,迁移和逃亡来到上海的2.5万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还有408人出生。

  1945年以后,在国际犹大人遣返委员会的帮助下,他们离开上海回到欧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