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设计师蔡宗志在北京城郊为自己设计了一处家园。Loft的空间,上下两层。在这里,可以工作、可以休息,也可以在户外树荫下品茗谈心。 “火车是会动的城市。在火车上,景象常常被抛弃于速度的后面。车厢的窗户,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景象在其中变成一小点,新的画面出现,然后消失,如同一部铁路电影。蔡宗志的脑海里,始终有这么一部电影,这是一部旅行者的电影,速度产生连结,窗户如同胶片,记录城市景观、生活和时间。 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设计师蔡宗志那里,旅行则是精神导师。在欧洲求学期间,常常是三个月以上的长时间旅行,让他在一觉醒来忘记了自己在哪个城市,时空的迁移带来交错,错觉令他感觉自己在不同时间造访了同一个城市。在特定的时空下,蔡宗志还是会忘我,而这种忘我也全部来自这一特定的旅行记忆。今天,这种对时空的错位理解,更多地发生在他为自己塑造的工作空间中,那是一列火车车厢,还是一个工作室;是一段旅行记忆,还是一个时间盒子。有时,这些印象在交错的时空中已经模糊了,只剩 下一个主题——时间。



火车是蔡宗志最喜欢也最常搭的交通工具。在他看来,火车虽然是静态的,外面却充满速度、动态、一切的关系都是相对的。人跟城市及景观,存在一种微妙的关系,一种速度的关系,有些景象来不及看清楚它,已经过了,也忘了,有些景象被记录在某些地方,在往后的时间里会常浮现在脑海。常规的制式的办公室,会令人产生窒息,沉闷的环境令人无法思考,唯有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刺激思考。因此,工作室的造型被构思成了火车,空间如同会动的车厢。 动感是蔡宗志希望赋予工作室的灵魂。“我喜欢在动态空间中去思考事情,因为速度让它变得有动感,它不断地给你一些城市的,乡村的,生活的,地理的,社会的讯息,逼着你同时去思考不同的关系,有时候火花就是这样碰撞出来的,它可能完全没关系,但有时候却是那么直接。”工作室创意集生的地方,站在这个由交错的线条、穿插的玻璃、变化的车厢体块编织的起的空间中,设计师想要的是一段流动的风景。所有的家具,都有一个故事,如德国包豪斯的茶壶,德国70年代的椅子,清朝民间的果盘,欧洲十九世纪的未来主义的海报等等,那怕是一块从西藏带回的小东西都会带人离开办公室,又随时把人拉回来。



黑色是蔡宗志喜欢的颜色,它简单同时也带点神秘、伤感。工作室的空间,就像老式火车的铁皮箱一样,充满着富有层次的黑与灰。在这里,黑色还有另一层意思,由于设计师的工作随性而富有创意,因此,工作室的功能也是多元的。白天在黑色的空间工作,下班及假日则在白色而自然的空间生活。两个空间一线之隔,颜色对比强烈,生活就穿梭在两空间之间。 居住的空间是全白透明的,显露出丝丝自然而粗糙的韵味。一束天光,点出了偌大的空间,静谧的浴缸,如一幅画的静止。这是一个旅行的综合体,时而像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阁楼,时而像策马特峰下的溪边小屋,或者因特拉肯的酒店,柯摩湖的酒吧兼小旅馆,圣莫瑞兹的湖边酒店等等,一切旅行的经验所汇集营造出的氛围,都在不断地叠加,丰富着空间的内容。“有的人喜欢一次就把所有的生活用品买齐,我喜欢叠加的生活层次,如同在画画一样,每天都加一点加一点,一年后可能与一年前所想的全不一样,但所有的点滴都是一种时间的痕迹,生活的痕迹,思想的痕迹,”蔡宗志说。在他看来,那些旅行所积累的经验,阅历了那些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人种、肤色,服饰,才会更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不同,而这一切,都会使感觉和知觉变得更加敏锐。



这样一个两种生活交汇的空间,更有点像车站。其实,火车站在蔡宗志的人生当中,也有另一个意义,那是集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点的地方,也是集伤心,快乐于一处的动点。蔡宗志喜欢在这个点上看世界, 因为那里有无数关于未来的期待,无数不为人知的景象。在这个意思上,工作室的每一个时刻,就成了设计师出发的起点,让人萌生向前行驶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