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大奖入围作品——北京地铁一、二期工程
设计单位: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原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 创作时间:1965年~1982年 北京地铁一、二期工程始建于1965年,至1982年先后通车,线路全长40km,设车站28座,其中换乘站6座,车辆段、指挥中心各1座,出入口、风亭160多座。总投资17.3亿(当时价)。在当时是北京市占地最大、功能最复杂、建筑使用要求最高的极具代表意义的交通类公共建筑。现在每天仍然为200万人次提供快捷、准时、安全、舒适的客运服务,是中国交通建筑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该工程在设计初期遵循“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前提下,在建筑设计上自主创新,群策群力,从交通建筑设计的特点入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线网规划、客流预测、功能分析、建筑构思、环境协调等设计。该建筑设计开创了中国地铁建筑设计的先河,也为今天地铁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设计特点: 2. 车站建筑布局除战备特点外,充分体现了乘客第一的建筑设计理念,车站的站厅层、站台层、出入口的布置,根据预计客流的大小,分成甲、乙、丙三级,以满足不同区位车站乘客的需求,车站采用浅埋方式,既节约了投资,又减少了乘客的提升高度。经过30多年的运营说明车站规模是适宜的。 3. 车站内建筑装修遵循简洁、明快、大方、适度的原则,采用一站一景的设计手法,增加了车站的可识别性,有的车站突出了地域特点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体现了当地建筑的特色,如雍和宫站站台层采用六角铜花吊灯装饰,古色古香,体现了喇嘛建筑的神韵,东四十条站采用奥林匹克五环的理念构建花环相连吊顶装饰,体现了工人体育场等体育建筑的风格,此站获“北京市第二届十大建筑”荣誉称号(图二雍和宫站站台层;图三东四十条站站台层) 4. 车站空间设计中,环线车站利用埋深较大,采用高大空间设计手法,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空间,克服了地下建筑压抑、沉闷的状况,同事布置了必要的路引、导向、标志为乘客出入提供了方便,并受到国外多批地铁考察团的高度评价。 5. 车站的附属建筑(出入口、风亭)与周边建筑物、道路交通、公交站点、地下过街道、人行天桥、绿地关系统一协调、相互呼应,与环境融为一体。如雍和宫站出入口与雍和宫围墙结合,复兴门站出入口与百盛大厦融合,既方便出入,又方便参观、采购,还有多处出入口兼顾人行过街道功能为过街行人提供安全、方便的通路(图五雍和宫出入口;图六复兴门出入口;图七过街道礼士路)。 6. 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针对地铁噪音、振动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设计,如站台侧墙采用吸音材料装修,轨道使用弹性扣件、减振垫等世界领先的设计手法,降低了车站内噪音振动,改善了乘车环境。采用节能灯具,低价预制水磨石、马赛克、大理石等材料,降低了建筑费用和运营费用。采用特殊的通风实施既降低了造价也改善了地下空气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