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城市广场,扮演好“客厅”角色
城市广场有一个很亲民的称呼,叫做“城市客厅”,是整个城市的风景线。“客厅”的陈设和风格体现着主人的“待客之道”,还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是现代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创意非凡的设计师们对城市广场的设计都情有独钟,诞生了很多让人们流连忘返的公共空间。那么“城市客厅”的设计规划,是注重功能与使用,还是注重理念、构思和视觉艺术,如何才能创造出真正服务于大众的魅力空间呢?让我们听听专家学者的看法。
“城市客厅”,是整个城市的风景线 要从“创造场所”和“以人为本”出发
邹德慈(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城市广场的设计规划需要搞清两个问题,一是设计的目的性问题:为什么设计——形象还是场所?关于公共开敞空间设计的思想和做法,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观念,一种是“创造形象”,一种是“创造场所”。前者将城市空间的视觉质量和审美观念置于支配地位,突出城市设计的结果特征,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这个特点集中体现在1853年奥斯曼为巴黎大规模改建的规划之中。为拿破仑记功的凯旋门矗立在由12条放射路集中的星形广场上,几何图案式的结构形式,宽敞的林荫大道,沿街整齐排列的建筑,给人以秩序和美感,但同时却忽略了城市的功能和人民的生活。这种以“创造形象”为目的的设计正是18世纪巴洛克式城市设计的思想精髓:“把城市的生活内容从属于城市的外表形式”。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还有巴黎的凡尔赛宫、华盛顿的首都特区、澳大利亚堪培拉中心等规划和设计。我国北京的故宫、天安门广场的设计也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二是设计原则的问题:设计“以何为本”——人还是物?现代城市中,汽车和快速路的出现缩短了时空距离,同时也将城市空间分割成零碎的片断,道路的通行能力被摆在第一位,广场也成为城市的“露天车库”,而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社会特质被忽略甚至摒弃了。城市空间呈现出现代主义“重物轻人”的倾向:宽大平直的马路,充斥着汽车;高楼入云,尺度超人,使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城市越大,离自然越远;自然的地形、水面、植被被无情地破坏,变成混凝土的“森林”和硬质地面;历史遗迹被“淹没”,历史街区、街道被拆除,很多城市虽然面貌一新,却割断了历史传统和文脉;对人的需要和感受漠不关心,关心的只是所谓现代的气派和形象。
“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我们应该认识到,城市不是“车”的城市,而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所以,我以为公共开敞空间的设计应该面向城市公众,并尽量从为人“创造场所”出发,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活动场所。
城市广场不是越大越好
王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在拥挤的城市里,蓦然看见一片空阔的广场,会让人精神为之放松,心情为之惬意。广场,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视觉和精神享受,可是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大建广场,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城市本身规模就不大,但却出现了十几万平方米、二三十万平方米,甚至和天安门广场四五十万平方米一样大的广场。好像广场越大,城市就越现代化。这是走进了现代化城市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就像是城市绿地,城市公共绿地对改善城市环境是很重要的,现在这一问题已得到普遍重视。这本是件好事,结果在大搞绿地面积上形成一种攀比之风。其实,公共绿地的问题是“既患缺,又患不均”。应该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方便群众经常使用为目的。我国目前的广场修建情况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城市中心是空阔了,但是许多居民小区却是楼房林立,找不出一点像样的空间来。这种在某些地方还被称为“形象工程”的大广场,是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如果全国城市都搞大广场,其结果是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搞一些与城市规模并不相称、华而不实的大广场工程,于国于民,实是弊多利少。
所以,我建议,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严格审批工作,城市广场的规模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在详细规划编制办法中,应制定有关城镇广场相应的定额指标,对公共绿地的数量指标和分布原则也要制定相应办法,加以管理和正确引导。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大景观”理念
陈跃中(易兰国际规划设计公司总建筑师):
这十年来我一直提倡的一个理念叫“大景观”,简单说就是景观师来做规划。所谓“大景观”,是在城市设计层面上,以景观规划设计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景观设计纳入场地前期的整体规划。在景观规划设计师确立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地形环境、场地竖向标高的条件下,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相互配合进行设计。这与国内传统的由建筑师先行布局建筑位置,景观师而后填空的设计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它绝对是对传统建筑设计工作序列的一种颠覆性修改。
我以为,城市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从来就是景观设计学里面前沿设计思路的一个实践舞台。最前沿的一些东西一定是在公共广场、公共空间上进行展示。所以它更多地结合当代艺术,景观类科学的最新的动态会在城市公共空间上有所反映,包括一些城市工业遗迹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包括中国经济政策的崛起,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这个分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项目非常多,投资量也非常大。甲方主要是政府,主要是以公益为目的,提升城市形象,为大城市社区居民服务,展示城市性,展示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比较多地注重外在的形象,讲求集会功能,讲求气派。
现在比较新的、反映社会最新诉求的生态设计,属于“大景观”,这一系列东西会越来越多地在未来公共空间、公共广场里得以展现。比如如通州文化广场,我们公司所做的通州运河城市段就用现代语言诠释了古代的运河文化。类似这些,都是由市政府主导,反映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文化理念、政治理念。美国就与中国不同,它的政府广场很可能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但是整洁,完全向市民开放,一般来说规模也很小。
建广场应因“市”制宜
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目前国内一些广场模式单一:一个庞大的办公楼、一块大草坪、再种一些树做点缀。广场不像广场,公园不像公园。
我以为,广场和行政办公楼搁一块儿,是对城市广场的误解。以办公楼为依托建广场,会强化广场的政府性质,弱化大众需求,会追求办公楼的高大、神气、威严,草坪和树木无形中就变成办公楼的花园,缺乏亲和力。我国的办公楼和国外的市政厅不一样,国外市政厅基本上是开放式的,市民可随意进出,而我国的办公楼只是政府官员办公的处所,不对外开放。所以,真正的广场应有很好的围合,应有一些建筑将广场有机地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博物馆、文化宫、音乐厅、表演场地等,但不宜建办公楼。我国近年建的广场,以草坪为主,开始为了通透还不让种树,后来因夏天太热不得不种,用树来分隔空间,但效果欠佳。国外经典的广场如欧洲的古典广场则不然,有些完全不种树,不种草,但总体感觉很舒服。其特点是规模适度,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与城市有机融合,步行为主,少有绿化,细部精美,艺术性高,总体完整统一,人气足。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各地的广场应有不同的特色,大、中、小城市应各具特点,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也应有所不同。中小城市要打破单一模式,建有特点的广场。要活泼精致、有良好的空间品质,让人能够亲近,以人为本,不要囊括所有功能,搞成大杂烩、拼盘式的堆砌。要克服急功近利心态,规划设计要慎重;建什么样的广场,宜听取多方面意见。城市建广场应有一定之规,由建筑设计专家设计,市民提出建议,综合多方面意见形成方案。因此我以为花一两年时间搞设计是毫不为过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