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保障房建好更要管好
当下,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保障性住房建成并交付使用,一个个美丽的保障房社区迎来了新主人。如何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管理,把保障房社区建得更美丽、管得更和谐,让低收入家庭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各级政府和各地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对于答案有着迫切的渴求。 7月19日,以“和谐社区、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来自各地保障房建设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齐聚贵阳,共同交流加快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全国各地各尽所能 住房是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居住权利,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这几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落实中央的部署,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拓展融资渠道、确保公平分配、创新社区管理、推进住房保障信息化、保障房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帮助保障困难家庭实现安居梦想奠定了基础。 如浙江、湖南、北京等地出台了具体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配建回购、委托代建、开发出售等方式,参与保障房建设和运营;辽宁沈阳、山东青岛等地,优先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成熟地块布局保障房项目;江苏南京、陕西西安、福建厦门等地,采取公开招标、评比等方式优选保障房户型设计方案,在有限空间内尽量实现各项基本居住功能,上海市成立了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机构,制订了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广东中山、河北邯郸等地,严把工程招投标审查、施工图审查等五道防线,利用远程自动摄像技术,对保障房项目工程质量实行全过程监管…… 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了住房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改善了一大批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建设不是保障房的全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国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任务还很重。现阶段,有不少城市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还比较差,农民工融入城市也面临着住房难题,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突出。 住房保障工作的目的是满足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应当帮助困难家庭拥有能够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施好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毫不松懈地继续坚持下去。既要帮助困难群众住上符合文明、健康标准的成套住房,还要为他们营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切实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进一步优化保障房的空间布局、户型设计,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抓配套设施建设,抓公平分配,抓运营管理。 建设只是第一步,运营管理关系长远,没有“和谐社区”,保障房不可能成为支撑群众实现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也难以实现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运营管理亟待破题 有业内专家直言,与各地在规划、设计、建设保障房过程中的各显其能不同,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后续运营管理方面略显薄弱,亟待破题。 如何运营管理好保障房社区,真正把保障房社区建成、管成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社区,美丽家园”,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大难题。 目前,一些地方在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如提高在普通商品房小区配建保障房的比例,推进不同收入阶层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居民混合居住,以缓解运营资金筹措压力,促进社会融合;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化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动员保障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推行住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整合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集中到保障房社区开展就业促进、老人关怀、残疾人帮扶、文化推进等公共服务。 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运营管理保障房,不能走过去管理公房的老路。各地应加快探索政府监管、市场运作、高效持续的保障房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模式。要明确投资建设者的产权地位,实行投资、所有、受益及维修运营的权责统一,激励民间资本参与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提高运营效率。对于租赁型保障房,在建设阶段就要考虑后续运营问题,通过提高商业设施配件比例、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等方式,平衡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所需资金。 该负责人认为,加强保障房运行管理,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专门的管理机构。各地可借鉴先行地区经验,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安排管理经费。 在贵阳市召开此次研讨会,就是为了各地交流经验,互相借鉴,从实际出发,深入探索,及早破解保障房社区运营管理等难题。 有专家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城镇化,应当从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开始,从建设保障性住房开始,从建设“和谐社区、美丽家园”开始。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