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在延续中寻求创新 探访园博会大师园

2013-8-30 14:3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6| 评论: 0

简介:5月18日,第9届园博会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园林胜景的机会,也为园林设计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本届园博会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彼得拉茨(德国)、皮特沃克(美国)、三谷彻(日本)三位 ...

5月18日,第9届园博会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它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园林胜景的机会,也为园林设计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本届园博会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彼得·拉茨(德国)、皮特·沃克(美国)、三谷彻(日本)三位国际顶尖园林大师的参与,游客将欣赏到他们设计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花园,这在历届园博会中是第一次。在近日举办的风景园林师国际论坛上,三位园林大师分享了各自作品产生的过程及设计理念。

静卧山谷的“恐龙”

——彼得·拉茨花园

在我们的思维里,花园主要意味着一种视觉感受。但实际上,我们是用全部的感官去体会一个花园。

在一个花园博览会或园艺展览会上,人们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方式来感受园林。游客不是花园的主人,他们想欣赏一切,但又不能停留在同一个地方很久,通常仅仅花上几分钟,或者赶在闭馆前匆匆一瞥。他们在餐厅和咖啡厅反而会消磨更长的时间。同时,游客希望看到新颖的、超乎想象的设计。就此而言,游客能了解并真正记住的只有极少的信息。

一般来说,花园被设想为内向性构筑。但地势较高的花园本身在位置上就展示了一种外向性。通常花园被用作独自休闲或朋友聚会,但大部分游客都持有与此相反的意见。

彼得·拉茨说,他找到一个很易理解的解决方案,即内向、外向兼具,既能够满足私密的聚会休闲,又有充分的游客接待能力。“最后,‘脊状结构’看起来是比我另一种集中式几何形状更有效果的设计。该设计理念打开了封闭花园的通道。因花园设有两个出入口,人们无需被迫原路返回。那些愿意多停留一会儿的人,会发现通幽曲径和隐藏的石凳。正是地形解决了通行、逗留以及渴望内敛之间的矛盾。”

彼得·拉茨花园又名“雾中叶脊”,静卧山谷,神秘而又浪漫。花园远看像山谷中一具“恐龙”骨骼化石。“脊柱”部分是一条进入花园的小路,“肋骨”部分是左右各一排石板,每一块石板的外缘都是曲线的,组成了“恐龙”的身形。这条“恐龙”就“行走”在一片碎石铺成的山谷中。花园的主通道由两排脊状结构的细锯面花岗岩组成,在入口处高度将将及膝,而到了花园中心最低洼的地方,花岗岩高达3米,随后再缓慢降低,到出口处又只有及膝高。一排排弯曲、平行的花岗岩石片,好像一片树叶的脉络。顺着通道往里走,你会被埋进树叶的脉络里。

这里不仅仅是石头的世界,也有不少树木和草的身影。在花园西边的山坡上,种植着欧洲赤松和中国红松,在花园东边的山坡上,有元宝枫、蒙古栎叶等阔叶树木。树下是苔草和花蔺,耐旱植物则种植在山丘的斜坡上。

花岗岩石片下面埋有喷头,可喷出雾气。游客沿着“脊柱”进入花园中,水雾扑面而来,瞬间可以感受到包裹在白色轻纱中的那种惊喜以及从炎热和尘埃中解脱出来的怡然。

对于传统园林,彼得·拉茨认为,应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照搬。过去的许多手法他在设计中也经常运用。他的设计不是故意违背传统,追求标新立异,但也不追求与传统的一致,而是寻求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追求的是地段的特征。

基于农业景观的探索

——皮特·沃克花园

作为极简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皮特·沃克延续了自己一贯的风格——利用现代的手段与简洁的表达方式,让体验者产生时空无限延伸的现场感。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农业景观。从最初尘土漫天的荒地,到现在充满生趣的圆形花园,皮特·沃克让这个小小的空间变得独特而富有创意。其中双排镜面的运用,起到意料之中而又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不仅让景致延伸、扩展,而且让乐趣增倍扩大。

两面平行的镜墙东西横贯整个花园,镜墙中间种植着一排法桐。镜内树列的影像循环反复,好像一个空灵的童话世界。走进镜墙通道,游人也就成了镜墙里的景色,看着无数个自己从两边向自己渐行渐近。镜墙的外层也是镜面,每面镜墙的外侧布置是由北海道黄杨构成的半圆形辐射状绿篱,这些绿篱环又与两道垂直于镜墙的树列相交叉,和镜子中的花园构成了一个圆形。于是这个本来是圆形的花园,虽然有镜墙横贯,从两侧看起来依旧是圆的。墙外,是一圈又一圈环形辐射的绿篱和碎石小路。

这个实验性的小花园,是对农业这种人造景观的一次探索。它从一个很小的中心出发,通过辐射状图案和光学几何原理,将花园无限扩展。这是一个对空间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个构筑、一个对象。它将参观者与其周围的大地、树木一起放置到一个几乎无限广阔的环境中,让人在真实与虚幻之间穿行。尽管花园本身的空间较为私密,甚至有些幽闭,但它能够通过内部延展,传递出丰富而无垠的绿色。模纹的使用是对过去和传统的表征,而花园所呈现出的树林和绿篱也是对传统农业景观的再现,因为这才是人类生存并快乐的来源。

把永恒与和平传达给未来

——三谷彻花园

作为建筑专业出身的景观设计师,三谷彻强调要追求地景和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二者在尺度、比例和空间上的完美互动。他的作品也因此给人们呈现出平和、清淡、简洁和平凡的享受空间。“景观的根本在于对大地的操作。”三谷彻表示,这是一种空间创作的审美。而在他设计的很多项目中,通过对“坡面”的巧妙运用,地景和建筑得以实现令人惊喜的结合,强烈的空间感被成功打造。

据了解,三谷彻花园的灵感来自于厨房里晾盘子的架子。这个内向的下沉式花园,却向天空敞开祈福的怀抱。设计试图通过场所地形的改变,让此园成为大地的标记。整个展园是一个凹陷下去的方形花园,两侧是青石砌成的矮墙。走在花园中间最低处的步道上,两侧是两个向上倾斜的山坡,仿佛是伸向天空的手臂。倾斜的地形之上,90根能承载500公斤拉力的不锈钢细弦铺展开来,反射着阳光。随着山坡的角度倾斜看,像盘架上一个个隔挡,又像是船帆。沿着狭窄通道里的台阶走上瞭望台,游客可能会觉得像漂浮在大地的另一层面。通过这种方式,在获得对大地的归属感的同时,参观者也将思考这苍穹展现的和平与永恒。

三谷彻说,他的设计不是回避现代的都市生活,而是关注此时此刻存在的自然风景的整体再现。花园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他对斜线条的把握和应用,斜斜的线条随处可见,与传统的对称的构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谷彻花园的设计既是作为北京园博会的展示,也是为了在未来成为一个古代遗存。“随着时间的推移,绿化植被会死去和消失,水文景观会被遗忘,巨大的沙尘将覆盖这个地方。但是,或许某一天,未来的世人将挖掘和发现这个镌刻在大地上的印记。我最深切的愿望就是,这个花园把我们的信息——世界的永恒与和平传达给未来。”三谷彻表示。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