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城镇化战略的思考
李克强总理近来一再强调城镇化的重要性,要求做好城镇化的整体规划,牵住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体现出高度的战略眼光。从战略层面思考城镇化,首先需要搞清楚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城镇化? 端正出发点:善待外来人 如果问到推进城镇化的原因,很多人可能回答说:城镇化拉动内需,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确实也把城镇化作为“保增长”的首要措施。上述想法和作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一定的认识偏差,容易导致政策失误,滋长城市化的消极方面,降低城镇生活质量。 其实,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需要加速推进城镇化的真正原因,不是主观上要拉动内需、促进增长,而是客观形势使然。城镇化是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唯一选择。如果不能大量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将众多的农村外出青年转化为市民,则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民心不易安定,社会不易和谐,国土环境也难以得到有效的综合治理。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说白了,犹如怀胎十月要分娩,我国实际上已经到了非加速推进城镇化不可的阶段。回顾1956年中共八大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不难看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多次遭受政治运动冲击,而且持续受到政策束缚和户籍制度阻碍,在很长时期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与农村人口长期处于严重过剩状态。改革开放冲破一些束缚,显著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由于时间较短,历史欠账并未完全补清。目前53%的城镇化比率明显偏低,6.5亿的农村人口,显然还是太多,凭靠人均3亩耕地,肯定无法整体步入小康。 因此,推进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是转移农村人口,逐步让大部分农民进城工作与生活。只有端正出发点,深刻认识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吸纳农民进城,才能真情对待进城农民工,善待外来人。善待外来人,处理好市民与外地人之间的关系,决非小事,更不是空话,而是避免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城镇化弊端、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套餐,才能得到落实。 这就是说,城镇化绝不单是人口的迁徙与集聚,必然伴随社会福利制度和人群之间关系的深刻变革。加速推进城镇化需要在就业机会、劳动报酬、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与户籍管理等方面,系统调整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外来人能够获得与市民相同的待遇。用全局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不难理解,市民并非天生,外来人是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而,善待外来人,并不伤害市民利益。相反,排斥外来人,妨碍城市发展,反而不利于市民。同处一城之内,有人贫病交加,有人流落街头,甚至传染病频发,其他人的生活质量无疑要打折扣。只有将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当作本城人看,充分考虑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城市的整体规划才能更有远见,城市设施的建设标准才能提到应有的高度,整个城市的生活水准,才不至于因外来人的所谓“干扰”而下降。 找准支撑点:平等促就业 既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镇化的真正出发点,那么,合乎逻辑的推论必然为:城镇化的最大支撑点,是增加城镇就业机会。按30年后全国14亿人口与90%城镇化率粗略估算,未来将增加5.6亿城镇人口,相应需要增加2.8亿个就业岗位。创造出这一数量的就业机会,城镇化就能顺利实现;否则,城镇化就将遇到障碍。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未来30年,年均增加900万个城镇就业机会,其中绝大部分提供给已经出生于农村或即将进城出生的祖籍农村青年。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其实,今后几十年内,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在全世界独领风骚,其内在潜力,正蕴藏于此。这一经济增长效应,或许可以称之为:城乡人口转移红利。 那么,如此大量的城镇就业机会,主要来自哪里呢?是世界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是国内需求的增长?分析我国进出口差额的增长空间,无疑主要是后者。能够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国内需求,主要来自城镇还是农村,是一产、二产还是三产?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多,未来国内需求的增长,无疑主要来自城镇。尽管城镇就业岗位大量增加,但由于全国人口总量趋于稳定,经济增长的实际效果,必然是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特别是服务性消费。 这就意味着,包括房租、教育、科研、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旅游和家政服务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必然快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依赖第三产业提供。科技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增人有限,以农业为主的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无疑将趋于下降。 增加第三与第二产业就业,让更多农村人口转变为市民,需要全国城市更充分地开放劳动力市场,给予外来人平等的就业机会,并逐渐实现同工同酬。这是城镇化进程中最难推行,但又必须逐步实行的战略性措施。其实,采取平等的就业政策,对外来人和现有市民都有利。实践表明,外来人越多,城市越繁荣,对商品与各种服务的需求越大,就业机会也就相应增加。 在工资待遇方面,也表现出类似效应。人均工资收入较高的城市,对外地人吸引力大,经济发展快,消费水平高。反过来,消费高,需求大,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资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其原因可能就在这里。至于城市扩大带来的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房价房租过高等,属于另一类问题,与就业政策无关,需要通过另外的途径解决。 抓住关键点:公交需超前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与房价房租过高等问题日益严重,原因众多而且复杂,肯定需要进行综合治理。但各种问题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主有次,相互关联,抓住其中关键点,就可事半功倍。至于哪些是关键点,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大城市公交体系犹如人的血循环系统,关联性极强,与市区空气污染、房价房租过高等问题相比,解决交通堵塞问题更为关键。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