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景区需摒弃以票养园的狭隘思路

2013-8-30 14:2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2| 评论: 0

简介:阳光明媚的春天正是出游好时机,然而新一轮的景点涨价潮让公众望游兴叹,近日,某媒体对7338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3.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我国公共景点门票贵;87.0%的受访者说,许多原本是公共资源的景点已沦为 ...

阳光明媚的春天正是出游好时机,然而新一轮的景点涨价潮让公众望“游”兴叹,近日,某媒体对7338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3.9%的受访者直言当下我国公共景点门票贵;87.0%的受访者说,许多原本是公共资源的景点已沦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牟利工具。

信哉斯言,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近期景区又“涨声”一片,如扬州瘦西湖门票从120元涨至150元,婺源景区门票从180元涨至210元,峨眉山门票从150元涨至185元。多年来,景点门票涨价一直受诟病,媒体批评、公众“讨伐”,但阻止不了涨价的步伐,涨门票总是有着“巧妙”理由,笔者分析大致有三:一是按“期”涨价。2005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规定,同一景点门票价格上调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3年。许多景点满3年就涨价,一天不愿耽搁。二是借“升”涨价。如3A级升4A级、4A级升5A级,立马就涨,说法“冠冕堂皇”,品牌升级,身价高了,自然要涨。三是借景区扩容涨价,如瘦西湖门票涨价的借口就是游览面积比过去增加近2000亩。

这些涨价理由都站不住脚,满3年就非涨不可?景区升级、扩容只是增加一些绿地、树木和踏青、赏花面积,有价值的核心景观基本没变化,为何就要涨?

纵观景区“一窝蜂”涨价,走的都是以票养园的路径,这是一种狭隘的旅游思路。据专家分析,门票收入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所占比重约10%左右,况且涨门票客观上会减少游客量,造成旅游产业链的萎缩,同时也有损城市和景区形象,游客对动辄涨门票的景点及所在城市比较反感。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及名声息息相关,从长远讲,一个形象不怎么样的城市不仅波及旅游,也影响到城市知名度与竞争力。

因此,做大做强旅游业不能只盯住门票,需要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免费西湖”就是榜样,杭州算过一笔账,去西湖玩一玩大致需要10小时,这意味着游客要在杭州多住上一天,其消费金额大大超过门票收入,如果西湖售门票就会减少游人在市区的逗留。“免费西湖”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其他产业大发展,对那些热衷于以票养园的“死脑筋”堪称是有益启迪。

可见,景区要下决心走出以票养园,发展大旅游经济。当然,这离不开政府大力支持,景点既是商品,除了具有旅游价值,还承载着文化教育、人文历史的熏陶,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璀璨历史文化的公益责任等,这些应该是公民免费或低价享有的社会福利,主要由政府埋单。许多西方国家都是这么做的,如美国国会专门立法对景点门票进行限制,世界自然遗产公园门票只有10美元,未成年人一律免票;在法国,凡冠以“公园”名称的景点全部免费,历史和人文景观的博物馆票价仅几欧元,如世界著名景点卢浮宫每年门票收入只有1亿欧元,而管理、维修费用高达5.6亿欧元,不足部分主要靠政府财政补贴和景区商业运作。国外做法值得借鉴,旅游决不能成为“奢侈品”,政府对此责无旁贷。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