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时评:城镇化需要顶层设计

2013-8-30 14:27|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4| 评论: 0

简介:十堰只是全国山地开发的一个缩影,在地方财政普遍成为土地财政的今天,各地开山造城的冲动尤为强烈,但是,造城果真能让一个城市涅槃重生吗?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一座城市的兴建和规划,不应过分依赖土地 ...

十堰只是全国山地开发的一个缩影,在地方财政普遍成为“土地财政”的今天,各地开山造城的冲动尤为强烈,但是,“造城”果真能让一个城市涅槃重生吗?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一座城市的兴建和规划,不应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但实际情况却是,面对资金的匮乏,土地环境的逼仄,欲求发展的急切,却迫使一些地方不得不另辟蹊径,采取另类的发展模式。

事实上,十堰市正在实施的造城计划,只是当前一些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如何避免这种行为的出现,显然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制约,更需要顶层设计,用政策的导向来调节这种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发展矛盾,着重调整这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及人地矛盾,并使其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引导其发现符合自身发展得更好模式。

据统计,近期中国一些城市频频开展的“造城运动”,大多集中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且城市化不高的中西部地区。而随着东部地区工业化向中西部转移,承接这些产业的中西部城市,也会因城区的限制而忙于建造新的开发区。但是,在既没有充分资金,也没有多余土地的发展之下,“向山要地”自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这样的做法可以绕开“土地红线”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拆迁导致的冲突,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成本。十堰市的做法并非首创,此前陕西省延安市也已经采取了类似的“削山要地”的计划。

不少舆论轻率地将这种发展模式归结为“地方政府拍脑袋决策”、“政绩驱使”,或许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如果以此解释这些城市“削山要地”的动机,就很容易流于表象,而掩盖了其背后的真实问题,从而影响人们对于此类事件的客观判断。

从十堰“削山要地”之初就没有通过环评,开发过程中又遇到了种种问题,可见,“削山要地”的发展模式波及一个地区的生态、民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十堰市相关政府部门也许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人为造城’并非城镇化进程的唯一选择。”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表示,发展可以有多种途径。他指出,调整一些区划,跟附近有发展空间的县在空间上进行融合,也是可以获得较好发展空间的。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在灰霾蔽日的今天,城市的版图更应审慎向森林海洋逼近。

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划分出一些不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这种意识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充分的表现和展示。那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否也应该有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呢?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