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国外城市“驭水之道”
100多年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如今,“良心”正在接受考验。 近日,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强降雨天气,给不少城市造成极大的“城市内涝”压力。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人口聚集集程度提高,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国外很多城市也遭遇过暴雨侵袭,但完善的城城市排水系统使之避免或减轻了雨水灾害。现代意义上的排水设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世界上哪些城市的排水理念和系统设计更胜胜一筹,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巴黎模式 地下建庞大“城市”,细节设计令人倾心
“你看过电影《悲惨世界》吗?主角冉·阿让在巴黎下水道里做了一次长途旅行。电视剧《侠胆雄狮》里的狮面侠客就住在巴黎下水道里面。”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告诉记者,巴黎现代化的系统地下排水工程的开建比伦敦早 6 年,比柏林早 20 年。“它是最早一个开始现代意义排水建设的国际性大都市。”据介绍,巴黎的排水系统于1853年正式开工,随后,下水道就开始不断延伸,直到现在长达2400公里。
巴黎城区下水道均建于地面以下 50米,管道设计采用多功能设计理念,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基于对地面雨水流量的充分估计,巴黎城区主干道的井盖孔密且直径大,平均每50米就有一个下水口,住宅区内的下水道进水口较大。城区总数达 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均统一编号,由1300多名专业人员负责维护。
巴黎下水道干净程度可与巴黎的街道相媲美。事实上,巴黎的下水道除了排水沟外,它还设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以及一条气压传送管道。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是顺着城市的道路修建的,也就是说每条道路下面都有一条与之平行的排水沟。
去过巴黎的人,对其城市排水的细节倾心不已。比如,巴黎的许多街道都是碎石铺设的地面,很有味道,但下大雨就难免会有积水。于是,设计人员在一定的距离,设置了一个“槽”,起了导水沟的作用。这样,行人就不会因为积水而溅湿鞋子和裤管了。
美国模式 兴建地表回灌系统,加强立法防内涝
风靡一时的动画片《忍者神龟》里,神龟们就居住在美国纽约设施齐全的下水道里。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洪水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 3个月。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发布警示信息。
美国早已有强制性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其多个州都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以及问责手段,也规定得相当详尽。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还致力于以雨水直接回收为重点的工程措施。如在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兴建了“渗漏区”地下回灌系统,在芝加哥兴建了地下隧道蓄水系统等。美国还在其他许多城市建造了由屋顶蓄水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等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可直接或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绿地、消防和回灌地下等。
日本模式 广泛利用公共场所,降低空地高度蓄洪
日本政府规定:在城市中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防止城市内涝灾害。比如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度,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等。此外,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直径10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东京拥有全世界最知名的排水系统。东京下水道系统以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管道排放为主,用于管道清扫和维护管理的检查井超过47万个,平均每33米就有一个。
荷兰模式 开创“水广场”,开发公用设施变储水空间
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颇大。为有效应对这种情况,鹿特丹开创了其独有的“水广场”防涝及雨水利用系统。
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是市民娱乐体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由于雨水流向地势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到大水池。雨水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
荷兰气候环境保护署专家阿瑙德·莫伦纳称,为有效疏解剧增的地表水,鹿特丹结合都市空间开发大量空旷广场、人行道与停车场空间,这些地方平时为公用设施,大雨到来时就变成储水空间。这就是其独特的“水广场”概念的由来。
德国模式 居民区挖掘人工湖,透水砖铺装人行道
为提高城市排涝能力,德国城市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增加雨水入渗。如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增加透水层,减少硬质铺装等。
德国汉堡建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调蓄库,洪水期可以发挥很强的调度水量作用。在柏林,由于广泛推行城市集雨措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涝能力,而且实现了对雨水的最大收集利用。
此外,德国还通过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率来减少雨水径流。在立法保障方面,德国立法规定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用还是居民区,均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
布拉格模式 用可移动的铝合金防汛板构筑防线 2002年,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捷克首都布拉格市,大片城区被淹没。洪水中,一个叫约瑟夫的城区却未被水淹,原因是其配备了一种新型的防洪系统,许多可移动的铝合金防汛板构成这一系统的主体,在平时,这些防汛板被放置在某些区域,在洪水来临时,只需要一天时间这些防汛板就能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线。布拉格政府在之后多年的时间里努力构建足以保护全城的防汛城墙,预计今年年底就能全部完成。在下次洪水来临时,布拉格只需一天就能够完成部署全长17116米的防汛系统。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