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王澍获奖不是中国建筑师的全胜
“从结论上说,他刷新了中国的没有,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如果简单地说这是中国建筑学界在西方的全胜,就是幼稚的。”金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出与一片叫好声不同的观点。 学院派的成功 金磊说要从两方面科学地看待王澍获奖。首先,他认为,王澍无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坚守着自己的建筑理念。正如王澍说自己是一个“抵抗建筑师”,是抵抗目前国际建筑界主流的过度现代化、过度崇拜技术、过度商业化的趋势的建筑师。 王澍在作这些抵抗时,就已经是独树一帜了。“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努力,能得奖是必然的。”金磊说。 其次,金磊还认为,王澍不同于今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良镛院士,王澍代表的建筑师多数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少数人组成的工作室,这和中国主流的建筑设计院完全不同。 金磊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设计北京大兴新飞机场,这其中涉及到的专业有几十个之多,需要各个专业相互衔接。不是某一个工作室能做到的,只有拥有综合实力的建筑设计院才能够完成。事实上,仅北京国际机场T3航站楼这个项目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就做了3年,图纸就画了上万张。
金磊说对王澍客观的评价是:“他更倾向于建筑学院派的成功,倾向于探索型的一群人的成功。” 中国元素不是标签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认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是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的建筑中会用到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中国古代门窗等传统元素,但最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真正能传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金磊说。 不能简单理解为有传统元素的建筑就能表达出中国文化,金磊认为传统元素的融入,是应该本质地融入,不仅仅是增加符号,建筑师应该对中国的文化,对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而且还要按使用方的要求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设计当中。这样的建筑才不会是牵强附会和贴上去的标签。 “把印刷的纸张变成黄色的,房子上了斗拱,弄了翘梁,就叫复古吗?这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或者说是一知半解。”金磊说。 对于“什么是传统建筑”这一问题,金磊说很多人有误区:“1840年以后,大量西方人进入,在中国出现了很多教堂,这些中国和西方相结合的设计,难道就不是中国传统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留洋回来的一批建筑师设计的近现代建筑不是传统吗?"文革"前的建筑不是传统吗?” 而说到中国传统建筑,金磊认为南京中山陵灵古寺塔就是一个例子。这个100年前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的建筑,完全是按照中国建筑的形式做的,不过其工艺要比现在的建筑还要好。所以,他的观点是:“传统不一定就是四合院。应该是用现代的观念去看待中国的传统建筑,这才可以继承中国传统。” “王澍获奖的确引人思考。”金磊说,“随着一代代中国建筑师的崛起,我们应该更多去思考怎么才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建筑文化。”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