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镇化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2001年写入国家五年计划纲要的城镇化战略,从未被如此重视,并被置于如此高的地位。特别是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对于推进城镇化的热度前所未有地高涨。 什么才是城镇化之真义?真正的城镇化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美国三一学院文贯中教授认为过去的城镇化丧失了内生性,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替代市场成为城镇化的主角,它排斥了民众基于自利、自愿的参与,城镇化走上“化地不化人”的歧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提醒,推进城镇化的澎湃激情需建立在对城镇化内涵的准确理解之上。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并落户于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普照之光。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注意到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步入尾声,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经济供给面改善的特殊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供给扩张将成为未来城镇化的新瓶颈。同时,需求端也面临改善结构的挑战。 过去的城镇化之路渐行渐窄,新一轮城镇化当有新视野、新思路。“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还要靠改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指出。 有学者建议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藩篱,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也有学者建议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恢复城镇化的内生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摆脱“化地不化人”的窘境。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正在积极筹备,城镇化发展总体纲要也正在编制。在新一轮城镇化即将开启之际,反思过去,正视现状,重寻城镇化之真义,觅求可持续的城镇化路径,正当其时。 ——编者 目前中国最大的内需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化。要把这个潜能释放出来,还需要深化改革 改革助推城镇化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还要靠改革。”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12年12月一次调研工作座谈会上如是说。 在过去四年多,这位曾经做过农民、当过村长的副总理,多次提及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坚定决心。 中国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已成不争事实,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刚刚超过50%,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差距明显。 而如果继续按照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5%,到2020年将达到60%。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李克强副总理看来,这正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十八大再次明确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可以说中央领导层推进这一战略的决心不可谓不大,但是要实现上述目标实属不易。首先,厘清过去城镇化建设中的错误观念、扭转错误行为,并非一日之功;其次,诸多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如户籍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都在阻碍城镇化的推进,而要实施彻底的改革,又牵一发而动全身。 和以往城镇化之路不同,新一届领导集体正在探索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力挺这一战略的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乡”到“城”的转变。 现状:城镇化率被高估还是低估 1858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最早提出了城镇化概念,马克思提出乡村城镇化,而“不要像古代那样,城市乡村化”。百年之后,中国官方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2001年公布的“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十年后,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这意味着13亿总人口中,城镇居民和农民各占一半。 和自身相比,中国的城镇化进展速度相当惊人,因为在1978年城镇化率仅为17.9%。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仅相当于这些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水平。 对各国城镇化进程研究后会发现,城镇化率不会达到100%,一般都会在80%左右停滞不前,达到这一峰值后,部分国家会出现城市人口向城郊逆流的现象,城镇化率会有起伏。由此可以推断,未来数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尚有接近30%的提升空间。 正如城镇化的提法独具中国特色一样,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颇为独特。在51.27%的城镇化率背后,是其他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不曾有过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城镇化率被高估,因为51.27%的城镇人口中包括了那些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是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农民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 通过不同方式测算的全国城镇人口数量,也可以发现城镇化率被高估的迹象。 按照2011年城镇化率测算,全国城镇人口应为6.9亿。但如果按照总人口13.5亿减去农村户籍人口9.3亿来算,全国城镇人口实际只有4.2亿,两者相差竟高达2.7亿。 51.27%的城镇化率之中,还包括了被人为拉高的“半城镇化”部分。有些地区为了提高行政级别,争取更多权力资源支配,人为提高城镇化率,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县改市(区)、乡改镇,扩大了城镇人口比重,原先的农民顷刻间变成城镇居民,但是名不副实。 那么,城镇化速度高低究竟如何衡量呢?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工业化通过拉动就业、增加收入、改变土地形态等方式影响城镇化,两者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在统计上一般将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中的百分比)比较来看。 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1.27%,工业化率为46.8%,直观来看,城镇化率高于工业化率。但是从全球来看,实际上中国的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非理想的“两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平均城镇化率为50.9%,与中国相当,但是工业化率为26.1%,远低于中国。中国“两率”(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09,全球的平均比值为1.95。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曾于2012年5月撰文分析了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两率”比重,周其仁认为,从大图像来看,中国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率的提升,远不及全球平均水平,他认为中国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结论。 如是观之,中国城镇化提高空间巨大。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得出未来城镇化速度会很快的结论,因为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存在制约因素。 理论上来说,城镇化水平提高既取决于农村可以提供的富余劳动力数量,也取决于城镇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从供给角度来看,中国人口结构正急速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将会收缩。从需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吸收就业能力下降也是必然。 未来城镇化的成本会更高,仅高房价一项,便会将很多人阻拦在城市大门之外,更别谈对外来人口的就业歧视、子女上学、社保地区分割等问题。因此,不可过分高估城镇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