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天然气井喷再敲安全开采警钟
专家称技术薄弱、管理缺失是井喷发生的主要原因 7月29日,陕西延长县“延气332”号天然气探井井喷事故现场仍有大火。 数十米高的大火已经燃烧了整整6天。火焰冲向天空,不时发出“砰砰”的声响,200米外就能明显感觉到被大火炙烤的感觉。7月23日晚23时20分许,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七里村镇杨旗村的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的332号天然气探井发生井喷,巨大的气浪喷薄而出,与空气摩擦后燃起大火。价值1500万元、高约4.5米的钻井架倒塌在大火中。 事故发生后,进入该井区的所有道路被封闭。考虑到天然气内可能含有硫化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为了确保周围村民的安全,24日凌晨,探井周边的杨旗村、大村、王怀子沟村、张家窑科村、木瓜沟村5个村的407户、1243名村民全部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 处置不当 违章作业 井喷难以避免 8月1日,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23” 井喷事故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经专家组初步分析,认为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钻井队处置井下复杂情况不当,违章作业。事故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钻井队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对井下复杂情况认识判断不足,出现问题采取措施不力,违章作业,应急处置能力弱。二是事故单位对承包商现场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 国家安监总局煤炭信息研究院煤层气信息中心主任赵国泉告诉记者,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基本钻井流程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考虑到地层伤害,钻井液会不一样。如果发生井喷,主要是瞬间钻遇地层的压力过大,很难完全避免。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也认为,与煤矿相比,天然气的地下情况更加复杂,打井时更容易出事故。目前石油公司多是委托技术服务企业打井,钻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如果技术队伍水平不高,专业力量薄弱,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而据石油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对地层压力认识不够、设计不合理、操作不当是天然气井喷的主要原因。为了节省成本,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偷工减料,造成钻井液密度不够,压力过小。国家规定,钻井时必须配备防喷器等装置且装置保持完好,但防喷器造价很高,技术力量不够的施工单位在装备投入上就会有不足。 采访中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钻井本身是高危险性行业。地下情况非常复杂,不是一下就能认识清楚的。特别是当施工队伍遇到一口新井或是从未开采过的新地形时,对地层压力的判断往往会出现偏差。而这次发生井喷的332号井正是今年6月22日开钻的一口新井,目前井深2750米,刚刚进入天然气层。 毒气泄漏 着火爆炸 井喷危害巨大 据新华社记者报道,目前,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已从四川、长庆等地请来天然气专家,经过现场勘查,专家们初步拟定了3套封堵方案。为了保住这眼气井,专家建议从事故井不远处打斜井,进入事故井下方导出天然气,利用救援井将事故井的天然气进行分流,并顺势对事故井进行封堵。目前该方案已开始实施,这种方法在安全处理事故的同时可以降低经济损失。 经过当地环保部门对现场空气的连续监测,事故地点周边空气中不含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Ⅱ级标准,对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也不会带来危害。因此附近村民已经有序返家,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2003年重庆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故曾造成243人死亡,同是井喷,为什么造成的危害不同呢?刘毅军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解释,井喷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井喷失控着火,造成井架等井场设施烧毁,或导致人员伤亡;二是天然气中包含的有害气体如硫化氢等泄露,造成人员中毒伤亡。2003年重庆开县境内的罗家坝16H井,在起钻过程中发生天然气井喷失控,从井内喷出的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天然气四处弥漫、扩散,导致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与硫化氢等毒气泄漏相比,着火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还好,井喷后外泄的天然气燃起了明火,不然有毒气体飘出,整个延长县的人可能都得疏散。”延长县委一工作人员说。 严格准入 严格监管 力保安全开采 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如何保证天然气的安全开采?赵国泉提醒,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在工程方面,比如机械伤害、防火等。遇到压力异常的地层时,钻头一定要减慢速度,随时准备关闭防喷阀门。严格遵守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