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工程管理 查看内容

低价低质 商用混凝土产业链很“受伤”

2013-8-29 12:16|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62| 评论: 0

摘要: 半停产的混凝土搅拌现场。 已停工的问题楼盘。李忠民 图   因为混凝土质量不过关,北京旧宫三角地保障房工程已被责令停工,并将拆除重建。这是继西三旗旗胜家园后,北京再次出现的保障房墙脆脆事件 ...



半停产的混凝土搅拌现场。



已停工的问题楼盘。李忠民 图

  因为混凝土质量不过关,北京旧宫三角地保障房工程已被责令停工,并将拆除重建。这是继西三旗旗胜家园后,北京再次出现的保障房“墙脆脆”事件。10月初,央视曾对武汉假冒袋装水泥的产销链进了曝光。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散装水泥,袋装水泥的销路受到影响,目前袋装水泥多用于家庭装修和民房建设等小工程。今年我国有约600万套政策性住房开工建设,质量问题丝毫不能懈怠。一旦商用混凝土出问题,广厦就不再安稳,这势必影响国计民生。为了进一步了解商用混凝土行业存在的问题,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产业链下游

质检缺位为劣质产品开后门

  记者从有关报道中发现,“墙脆脆”之所以频繁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第三方监管。

  “目前,许多建设工程的质量检测费用包含在施工费用中。也就是说,监理方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时,其费用是要向建设单位收取的。而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投资保障房项目,往往是为了从政府手中获得附近土地的优先开发权,以便于建商品房获利。因此,在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让质量不过硬的工程能够通过验收,一些建设单位就与监理单位共同造假。”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专家主任委员闫振甲表示。

  闫振甲指出,工程质量检测环节上的问题只是施工中弄虚作假的一个侧面,实际上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与监理方类似,质量检测单位目前是被动地接受施工单位的委托。如此一来,在经济关系和公正性之间就形成了悖论,质量检测单位很容易在工程质量检测环节上造假。比如,明明工程质量不高甚至用料有问题,但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施工单位就会“建议”质量检测单位把某个节点甚至整个工程的质量等级提高。

  “管理办法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的现象,不但给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劣质商用混凝土进入工地开了后门。”闫振甲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