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五大成效
安徽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开展多年来,经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各地依照水管体制改革的原则,结合工程管理需要,对工程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有的新设置了水管单位,有的对原先职能交叉、重叠的水管单位进行了重新整合。如亳州市、芜湖县等市县新成立了河道管理局、水利管理所,负责境内河道、堤防的统一管理。阜阳、安庆等市根据长江、淮河河道管理体制调整后的新情况,将原长江、淮河河道管理局改为市河道局,并调整了河道局的管理职能和范围,将全市的内河河道统一归口市河道局管理。枞阳、凤台、颍上、南陵等县根据水管单位的职能、任务,从便于管理、有利于工作出发,对水管单位重新整合,使管理体制更为顺畅。 二是增加了管理经费。管理经费落实是做好工程管理的前提和保障。通过改革,很多市县明确了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供给渠道,增加了经费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省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69个市县,财政安排水管单位人员经费8787万元、维修养护经费3658万元,分别比改革前增加了2788万元、1976万元。同时,还筹集5190万元为水管职工办理了社会保险。 三是强化了内部管理。通过改革,水管单位强化了内部管理,实行干部聘任制、职工竞争上岗,加强考核奖惩,完善内部规章制度,管理逐步规范。如太和县河道局原先人员工资无保障,人心涣散,职工上班不正常,上班也发不出工资,有的还不得不外出打工。这次改革,将73人全部定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人员,每年财政保障14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职工的工资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了岗位责任、考核奖励等内部管理制度,单位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增加了职工收入。改革前,水管单位因财政拨款少,超编人员多,经营创收条件差,水费收取不到位,职工收入低,生活困难。改革后,财政增加了拨款,水管职工的收入普遍增加。如铜陵县国营泵站职工月工资由改革前的700元增加到1700元;郎溪县水管职工年收入由改革前的4000元增加到13000元;卢村水库管理职工年收入由改革前的10000元增加到23000元。 五是激发了职工工作热情。水管单位实施改革后,一方面工资能正常发放,职工有了稳定的收入,职工看到了希望,重新燃起了热情,单位出现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建立了竞争激励机制,职工感到工作有压力,“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如宣城市青弋江灌区管理处的职工普遍感到,改革后的工作压力大了,以前是领导说了才干,领导逼着学也不学,现在是积极谋发展,自觉干工作,主动学业务,不然下次竞岗时就可能被淘汰。 据悉,目前,安徽省有改革任务的98个市、县(市、区)中,95个出台了改革方案,占97%;69个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占70%。宣城、淮南、铜陵、芜湖、马鞍山、亳州等6个市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其中有4个市已正式申请省级验收。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