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建筑评论 查看内容

“纸糊安置房”的幕后推手

2013-8-28 09:01|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09| 评论: 0

简介:$(document).ready(function(){ $('.newContent img').attr('alt',"“纸糊安置房”的幕后推手"); }); 纸糊安置房的幕后推手   媒体报道,太湖县龙安商贸小区安置房建设用地并未获得国家土 ...


“纸糊安置房”的幕后推手

  媒体报道,太湖县龙安商贸小区安置房建设用地并未获得国家土地审批指标,是大干快上的“早产儿”。既然建设用地不合法,是谁允许开工建设的呢?

  报道中一名包工头说,建设中地基没打稳和偷工减料是导致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地基没打牢,不能建房,这是常识,为何有人放纵不管?建设中偷工减料,户主入住后不小心竟一脚踩穿楼板,被人戏称为“纸糊安置房”,这样的安置房是怎么通过验收的呢?反思这些问题,虽然可以责怪开发商缺乏“道德血液”,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监管像“纸糊”。这种“纸糊监管”为安置房成为“劣质房”的代名词充当了保护伞。

  试想,时下,工程建设都通过招投标进行,而安置房的利润本来就低,政府部门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特意把工程造价压低;而竞标者为了中标揽活,又以最低价投标,然后进行转包,这样层层“盘剥”,末端施工者为了获利,不得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而相关监管部门心知肚明,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置房的质量怎么能得到保障呢?

  尽管“纸糊的安置房”所在地理位置不一样,纸糊的理由不同,夭折的时间有差异,但有几个关键因素却是相同的,纸糊建筑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为公共利益投资的理由,背后肯定有一个霸气和专横的决策者,背后肯定汹涌着“我的地盘我做主”“想拆就能拆、就敢拆”的权力暗流,背后必然有急功近利的政绩驱动,背后也必然缺失为“纸糊建筑”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纸糊建筑”中大部分为公共投资项目,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官员为“纸糊建筑”埋单。因此必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严惩违规行为,深挖“纸糊安置房”的“祸首”,必须追本溯源,这个本源就是规划环节、土地审批环节。同一块地前后被一次次重新规划,这折射出规划的多重病症,譬如规划的无序、随意,规划没有连续性、科学性,这些朝令夕改的规划从本质上说是权力决策逐利性而不是公共性。

  当然,规划是在当地政府的主持和审批下进行的,而在政府眼中,建筑寿命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是经济效益,是政绩官帽,让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建筑占去城市寸土寸金的地皮,实在划不来。或许他们认为朝令夕改的规划并无不妥,一来建中拆,拆后建能拉动地方GDP,这样的劳民伤财也许很值得、很有必要;二来拆来迁去的,地皮就在无形之中被炒高,低价支付拆迁补偿,又在高价中拍卖地皮获取暴利,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暗藏多重利益纠葛不言而喻。

  一旦公共属性的规划变味,“纸糊房”的出现就会在所难免。如果说朝令夕改的规划是“纸糊房”的“祸首”,那么规划决策的真正幕后推手就是由公共性蜕变为逐利性的权力。对于失控的权力必须用刚性的问责制管束,让他们为“纸糊房”付出得不偿失的代价。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