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回归“公益”也需一本明细账
媒体报道,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4月13日审议通过了万科江湾大桥以东地块规划调整。原本规划建设200米高的超高层商住楼修改为文化设施用地,由市政府收回用于建设孙中山纪念馆。 “地王”变身“公益”,200米高的商住楼缩水成限高25米的纪念馆。放在当下城市土地资源一向是商业当仁不让的攻城略地、公益之需则难有立锥之地的背景下,这似乎算得上一次取得重大逆转的标志性事件。 事实上,相比难于计量效益而且还需要额外投入的公益项目,商业性项目的收益无疑有目共睹,也最易于盘点。尤其是在当下近乎急功近利的城市化步伐之下,商业化的所向披靡,不要说公益,就连实实在在的民生权利,很多时候都只能是螳臂当车。然而,从短期来看,纯粹的重商式开发,的确不难制造出瞬间的繁荣,只不过,这样的繁荣,最终几乎无可避免地以牺牲民众的幸福感,甚至城市的文化传承为代价。一些城市,因为城市化开发,老城区的历史遗存被荡涤殆尽,摩天大楼的比肩接踵,不仅破坏了老城的历史风味,更因规划失当而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市民幸福感下降等诸多城市化病症。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州“地王”在5年开发之后重归“公益”,倒是显得难能可贵。尤其是当“地王”的规划被重新审视后,其对于老城区交通、城市文保景观的负面影响被重新盘点,“地王”回归背后所体现出的规划理念,也理应令人欣慰。 不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既然“地王”已然被开发商收入囊中,一旦按照最初的规划,建成为56层、200米高、建筑面积达58624平方米的超高层商住楼,其所能兑现的商业价值与利润,自然不言而喻。对于广州“地王”的开发商万科而言,当初拍得“地王”支出4.6亿元,此后多年为运营增加了诸多投入,如今孕育了5年的“地王”非但没有孵出金蛋,反而“流产”成了公益项目,那么开发商凭什么为了“公益”而放弃“利益”,甘愿当冤大头,蒙受无谓的损失? 可以设想,广州回收“地王”,显然不可能不对开发商支付补偿,那么,究竟为此花了多少钱?“地王”变身“公益”的规划纠错背后,财政又为此支付了多高的成本与代价,显然更需有一本明细账。事实上,尽管广州方面早在2009年就已意识到这块“地王”的规划错误,并开始着手修改规划,开发商也因此停工,双方在补偿问题上胶着了数年之久。不过,对于这一来之不易的“地王”变身“公益”,仍然遭来不少质疑。例如,回收“地王”为何不早不晚地选择在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开发商急于减负保命的当口?回收“地王”的背后又是否涉嫌打着“公益”旗号救市、救开发商?公众的猜疑显然并非全然空穴来风。 一言以蔽之,“地王”回归“公益”,其实并不能因“公益”之名而遮掩背后的账本,否则,这样的“回归”,也可能是“利益”输送的另一个版本,抑或是“公益”受损的另一件马甲。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