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的孪生兄弟
4月10日,《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年~2013年)》(下称《农村绿皮书》)在北京发布。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去年农村经济形势、展望和预测今年农村经济走势的同时纷纷表示,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关系,改善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困境。因此,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下苦功夫、做大文章,使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和质量都有显着提高,既是统筹城乡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 四个“兄弟” 一直以来,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都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去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更是把农业现代化概念,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并称“新四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被空前提升。一个月后的12月,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明确以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2013年伊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指出,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今后既要稳住粮食产量,又要提高粮食质量。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分析人士指出,“新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相互协调,其中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忽视。 城乡“共振” 近年来,中国在“三农”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绿皮书》指出,2012年,受有利的气候条件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影响,通过粮食结构调整提高单产水平,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九年增产,全国粮食总产量达58957万吨,比2011年增产1836万吨,增长3.2%。 更可喜的是,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超过城镇居民。《农村绿皮书》显示,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第三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2年,工资性收入增长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工资性收入增长16.3%,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的2.8个百分点,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工总人数继续增长,2012年比上年增长了3.9%;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2012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月工资比2011年增长11.8%。 尽管农民收入明显提升,但城乡二元结构的顽疾似乎还没有得到根治。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指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中西部的农民工到东南沿海打工,形成了打工和城市定居‘两张皮’的现象。”他表示,农民不能转化为新市民,不能融入城市,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实践证明,在目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一直与城市发生着“共振”,如果缺乏城乡统筹,就会产生各式各样的问题。“农村政策和城镇化政策亟须衔接。以国家把大量资金投向村村通工程为例,现在村子合并了,不存在了。农民从山上搬下来了,而我们最初的建设却导致大量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新农村与现行城镇化政策、资金、体制对接是非常大的问题。”乔润令表示。 “短板”效应 在城镇化作为当今主导经济发展主动力的前提下,新一代农民不再安于祖辈们的传统劳作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压力。“我国除山东、江苏几个较发达地区外,剩下的粮食主产区的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乔润令解释说。 “我国现有人口13.5亿,到2030年将突破15亿。中国要继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粮食从哪里来?”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苏明表示了出同样的担忧。 城镇化包含土地的城镇化和人口的城镇化。无论哪个方面,都将挤占农业生产要素,若要在农业劳动力和农耕用地都减少的情况下,不出现食品价格畸高甚至是粮食安全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单位劳动力及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效率,这必须依赖农业现代化。有专家指出,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国家粮食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前提。这有赖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推进。然而,目前农业现代化相对其他“三化”是“短板”。 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指出,按照十八大的表述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也就是说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显然是在为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经营,减少农民创造前提条件。实现大量的农村人口市民化,一定要割断与农业经营的联系。大量农民转移出来以后,可以不割断和农村土地的财产关系,但是一定要割断和农村土地的经营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以后,经营关系一定要割断,不然所谓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实现起来就是没有前提的。 他同时强调,工业化、城镇化可能继续占地,但是占地一定要有严格的界限。“工业化早期对耕地占用较多一些,对劳动力吸纳强度较强一点,但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对土地占用应该有严格要求,劳动力吸纳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应成为怎样提高劳动效率的问题,而不仅是数量增加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