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能盲目求大求新求高
转型发展是当今中国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迅猛推进,改变了数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推动中国由农业社会迈向城市社会,但城镇化中也存在众多问题,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必须推动城镇化转型。 首先,由“双轨制”转向“一元化”。“人”是城镇化的唯一主体,是刻画城镇化特征的主要因素。当前中国城镇人口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市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其中农民工约占全部城镇人口的27%。农民工虽被统计为城市人口,并实现了就业非农化、居住城镇化,但却保留农村权益,并较少享有城市公共服务,农民工长期大规模往返于城乡之间,并没有成为完整的城市人口。因此,中国城镇化的鲜明特征是“市民、农民工”双轨运行。 未来必须推动城镇化由“双轨制”转向“一元化”,核心是将进城农民彻底转变为市民。首先需要转变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的理念,由传统的建设型城镇化向人本型城镇化转变,从促进人的发展角度推动城镇化。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促使农村权益可以方便、有效、公平地转化为城市权益,取消城市市民与农民工在社会权益和公共服务中的“双轨制”,要避免产生新的居住、经济条件等“双轨”,逐步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家属转移到城市中,实现农民工彻底城市化,推动城市人口“一元化”,以此为重点推动整个改革进程和现代化步伐。 其次,由“扩空间”转向“提功能”。中国城镇化“扩空间”任务已经基本结束,未来城镇化的重心必须转向“提功能”。虽然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迅速,但却并未带来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近10年城市维护费用仅为建设费用的10%左右,导致频繁出现城市交通大瘫痪、公共安全事件、环境恶化等现象。许多城市在确定综合承载能力时较少考虑农民工需求,大多数地区城市规划和建设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城市空间结构变动等因素,进一步激化了基础设施的需求和供给矛盾。单纯注重空间扩张的城镇化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运行效率、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也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要提升城市功能,核心是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综合提高城市就业吸纳能力、防灾减灾能力以及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破除过去提升单个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局限,立足区域空间、通过城市间协调配合提高整体综合承载能力,以迅捷化交通网络、均等化就业机会为核心,鼓励和引导大都市区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城市和城镇扩散,提高更广范围内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由“小均衡”转向“大均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实现了“二元小均衡”。但虽然实现了社会稳定,但却使社会问题更为复杂;虽然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但却压抑了需求能力,加剧了供需不平衡,扭曲了内外需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而且,由于缺失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未来,必须推动城镇化由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小均衡”转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友好的“大均衡”——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改善,促进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公平,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要实现这一转型,除了要加快“双轨制”向“一元化”、“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型外,还要解决只重视农民工生产而忽视农民工生活,仅以市民为主体配置城镇公共设施而忽视农民工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需求的问题。要更加重视城镇化与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依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地区人口容量和城镇人口规模。重要抓手就是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城镇化规划,改变过去城镇规模盲目求大,城镇建设盲目求新,城镇定位盲目求高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