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贵州两地共饮一江水
千里乌江,发源于云、贵两省交界处,流经贵州、湖北、重庆等40多个市县,最后在涪陵汇入长江。 乌江流经的大部分地方,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好乌江,带动乌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这4个省市、尤其重庆与贵州两地十分迫切的任务。 11月15日,就乌江流域的合作与发展,记者采访了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李良品教授。 长江师范学院就靠近涪陵区乌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学院下属的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以乌江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 “最早对乌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0年。当年,有三拨人相继不约而同地考察乌江流域,一拨是原涪陵师专(现长江师范学院)的黄建明教授,一拨是涪陵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一拨是贵州省的专家。”李良品回忆道,“无巧不成书,这三拨人在贵州思南不期而遇。考察归来,黄建明教授写了一本关于乌江的小册子,从而拉开了研究乌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 此后,几经争取、充实和调整,2005年,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终于在长江师范学院正式挂牌。 李良品是研究中心主任,短短几年时间,他带领中心的研究人员,跑遍了乌江流域沿途的各个区县。“考察是全方位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都要去调查、了解。” 在李良品的眼里,乌江流域所经过的区域,大部分与大娄山、武陵山区重合,多是老少边穷的地方,也是各自行政区域内的“边角杂料”。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乌江两岸聚集了很多人烟,这些地方的主要通行方式就是依托乌江水路。随着梯级水电站的修建,航运功能被逐渐弱化,区域之间的往来主要依靠陆路交通。人们赖以繁衍生息的乌江发生了变迁,当地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要解决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就要了解这些区域的地理、人文,要明白解决交通瓶颈制约与条块分割对这些百姓的紧迫性。 李良品说,乌江干支流涉及4个省级行政区,这意味着乌江流域是分而治之,要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一些跨区域合作问题,难度肯定不小。“就以我们做学术研究为例,要到别的区域收集资料,即便拿着重庆相关部门的介绍信去,很多时候对方都不愿提供。”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