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地产中国论坛 业界聚焦住房保障重构地产
2011年12月7日下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地产中国网主办的“第三届地产中国论坛暨2011中国房地产年度红榜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兵馆隆重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清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高和投资董事长苏鑫等近300位地产界精英出席并参并见证这一盛况,包括国土资源部、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政府部门代表也出席了该场论坛。地产中国网、中国新闻网、腾讯网、和讯网、网易、搜狐、新浪网等8大网站现场直播,50余家报社及电视媒体予以高度关注。 此次论坛以“住房保障重构地产”为主题,带领行业探讨民生地产补位过程给整个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而由地产中国网历时2个多月打造的2011年度“最地产”榜单在此次会上揭晓,以公平、公平、客观的评选原则赢得了业界的认可。在业界大腕、媒体、网民的热切关注下,此次论坛圆满闭幕。 巅峰对话:住房保障重构地产 2011年,在严厉的调控下,商品房市场过热的情况日渐降温,取而代之的是保障房的火热建设,这一冷一热,昭示着中国住房体系正在重构。数据显示,今年年初国家规定全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今年目标已经实现,开工套数已过千万,全国保障房任务用地落实率超过100%。 不仅如此,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完成,将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左右,不仅加快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而且努力满足中等偏下收入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 但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亦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今年保障房开工1000万套的目标虽已基本实现,实际上有不少项目仅仅是“挖坑待建”,谨防类似项目滥竽充数是推进千万套保障房项目“加速快跑”的首要问题。保障房“被挖坑”折射出的是一些地方消极应付的态度。 此次论坛以“住房保障重构”地产旨在探讨保障房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及大量的保障房上市,将对中国房地产有何影响? 任志强认为,保障性住房早就该建了,但是每年只建一部分就行,原因是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人群是浮动的。“如果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最后该享受的人没有享受到,不将享受的人享受到了,这个就是现实政策中不太合理,应该先立法,后规章,然后再进行建设。” 巴曙松表示:“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宏观性非常强的行业,好好盖房子还不行,还得关注政策的基调,房地产行业尤其需要关注宏观经济。” 刘洪玉认为则:“我们国家商业房地产,现在也还是刚刚开始,大家还是停留在开发住宅那块,建完了就卖,卖完了就走人,而它的价值没有深度的去挖掘。” “目前,我们面临的规则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和房地产结合的规则也发生重大变化。基金到底跟房价之间是什么关系?很多人认为开发商没有钱了,所以基金出来了,信托出来了,是推动行业上涨,是救开发商。”高和投资董事长苏鑫:“实际上不是,因为这些人融的钱都是民间的钱,原来的惯性是买房、炒房,他们是增大需求,通过这种渠道是逆周期的,实际上变成了增加供给,至少不会增加房地产的泡沫。” 长虹置业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斌则认为:“保障房的实质是社会财富的转移,就是由有钱人和低收入人群的一个财富转移,这个在一个社会经济当中一定要有的。” 在如火如荼的保障房建设的同时,随着开行房产税试点、祭出限购令等严厉调控的不断加码,房地产企业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成为摆在每个开发企业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在以“大变局下的战略战术选择”为主题的另一场论坛中,金科集团副总李战洪认为,在新形势下,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企业的品牌战略越来越重要。“上行通道做利润,下行通道做品牌,其次,只要稳住市场调控,或者是政策调控,开发商要用三调来对付,产品结构、调整开发结构、调整开发规模。” 誉祥安地产合伙人王珂认为,现在房地产市场被政策有形之手直接切割成一个个地方市场和切割成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我们主要做的是客户市场,所以说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这两个在现在来看,应该还比较差。” “国家现在在进行调控,短期内确实把这个市场冻结掉了。”德国威能中国区总经理王伟东认为:“想买的人,能买的人,没有资格去买,想买的人又买不起,整个市场看不到供给和需求,房地产商哪怕有资金实力也不敢轻易拍地,现在很多楼盘都是向后推延交房。” 洲联五合副总经理严涛则认为,每次房地产形势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在讲理性的回归。“实际上我们再看一看,等形势一旦转好,品质回归到价值上,这次处于房地产的急调期,我们的品质能不能真正回归到打造产品品质上,这还是一个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