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转型 推进创新发展
钱塘江畔,西子湖边,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这江南金秋,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散发出阵阵馥郁芬芳。 回顾“十一五”,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排名连续三年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十强、浙江省开发区首位。“国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园”、“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10余项殊荣收入囊中。 展望“十二五”,加快推进产业、城市和社会的“三大转型”,一个创新驱动、集聚领先的开发区,一个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下沙副城,一个富有品质、魅力彰显的和谐社会已经在诗礼簪缨的历史名城跃然兴起。 实绩论英雄。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之初171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358亿元,翻一番有余;工业销售产值由721亿元增长到1326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由26亿元增长到80亿元,年均增长25%;高新技术企业从28家增加到25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51%提高到65.7%…… 然而稳握历史优绩的同时,如何创造出跨越腾飞的奇迹,则俨然成为杭州经开区的一个引人发问的命题。 进取者总喜欢感慨日新月异之景,然而若没有创,何谈新?何来异? 在“解题”过程中,“找对方向、摸清脉搏”则显得尤为关键。放眼当下,我国经济开发区正经历着由第二代进入第三代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呈现出资源集约型、人才支撑型、创新驱动型的主要特征,具有良好的内生性增长机制。 凭借敏感的嗅觉,开发区已经闻到发展之契机。 如何亮出一个漂亮的转身?开发区用最明确精准的“三大转型目标”做出回答。 “建设一个创新驱动、集聚领先的开发区”就是全区“瞄准”的第一大目标。 站到了新起跑线上的开发区将通过产业转型,促使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服务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努力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协调、高度集聚的产业结构。营造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人才支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并促进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继续在国家级开发区和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开发区一项又一项标新立异,宛如一缕春风,温暖着每一个居住在这里的人。在这座下沙副城现代化与融合度共同升温的同时,开发区仍在不断思考着如何将“变”字描绘得更加美好。 因此,“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下沙副城”这一目标则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该区将通过城市转型,使副城的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配套齐全,实现从形态开发到功能开发的转变。牢固树立低碳、集约、生态、绿色的城市发展理念,产业功能区、高教园区、生活居住区有机融合,依托地理特征和交通干线形成“三纵三横”生态走廊,构建江河湖湿地共导的生态体系。大力提升“四化”水平,形成安居乐业的品质环境。 此外,“建设一个富有品质、魅力彰显的和谐社会”,是开发区转型发展第三大目标,这一目标的最终达成将对全区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构成强大的牵引力。 全区将加快推进社会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建品质新城;大力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形成“民主民生、公平正义、文明有序”的社会发展格局,努力实现辖区人民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