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5个音符谱出一曲跌宕长歌
写在《中华建筑报》创刊15周年 中华建筑报编委会 2011年10月8日的夕阳缓缓地滑入西方地平线,它像一个巨大、饱满的句号,收藏起中华建筑报社15年的历史,尘封起5475个日日夜夜。10月9日的第一缕阳光又在东方的大地上为中华建筑报社刷出新的起跑线。 15年前的10月8日,当第一份黑白印刷的《建筑报》从印刷流水线上滑下,它的出现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新闻界、中国建筑行业带来多大的涟漪。15年后的今天,每周2期、每期对开20版、彩色印刷的《中华建筑报》已经成为富有行业影响力与号召力的行业大报;中华建筑报社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的行业报首批改制试点单位之一。 15年来,我们与千千万万的建设者手携手、肩并肩,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这15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创业的艰辛,有挫折时的无奈,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 15年是一把精神的尺子,丈量出中华建筑报社员工宽广的襟怀和坚守理想的执着。15年是一曲起伏跌宕的长歌,有欢快高亢的音符,也有忧伤婉转的章节。 创办初期,我们走过一段艰辛岁月:没有刊号,逼出合作办报;资金短缺,逼出因陋就简;缺乏设备,逼出外委排版;人员匮乏,7、8人担起从采编到发行等全部工作……“创造条件,强行起飞”是这段岁月的真实写照。 创业初期的艰辛没有阻挡住我们开拓的步履。1997年,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独立刊号。1999年,在全国房地产市场尚处混沌之时,我们出版以报道城市百姓生活居住为主的《住周刊》,通过全国邮发和在北京市场零售两种渠道发行,开启国内楼市报刊的先河,成为国内楼市报刊杂志效仿的楷模。同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我们受组委会委托,承办中英文双语的大会会刊《世纪之声》,开创了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办双语种、日报形式会刊的先河。《世纪之声》赢得国际建协、大会组委会的高度赞誉。这一年,我们实现了从每周一期每期四个版、每周两期每期8个版到每周四期每期12个版的三步大跨越。 正当我们满怀信心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准备迎接大发展到来之时,一场凄风苦雨向我们袭来。当你打开2001年12月到2002年3月的合订本,便可清晰地看到那段苦闷岁月留给《中华建筑报》的深深的伤痕——报社领导班子瘫痪,报纸版面萎缩80%,成熟的采编队伍被解聘殆尽,驻地机构和广告经营濒于崩溃。 2002年4月中旬,变更主办主管单位后,中华建筑报社二次创业上路。经过几年的努力,报社迎来了新的辉煌时期。 创刊15年后的今天,《中华建筑报》已成为每周出版两期、每期20个版共计40个版的中国建筑业的权威大报。报道内容覆盖了建筑、装饰、房地产、城镇建设、建筑材料、工程机械等众多领域。 报社本部由初创时期的7、8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余人,建立了集采编、照排、发行、经营等部门齐全、结构合理的运营体系。同时,在全国各地组建并正式注册了30余个记者站,在大型企业里组建了近百个企业工作站,形成了辐射全国的新闻报道网络。 报社同时创办了月刊杂志《中华民居》,开办了门户网站中国建筑新闻网,成立了东方华建出版公司,成立了报社培训中心。一报、一刊、一网、一出版公司、一培训中心,传媒集团的雏形日渐清晰。 回首15年,我们感到些许遗憾的是,在某些方面依然没有做到最好。 我们也感到些许欣慰: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为中国3800万建筑业从业者及众多相关产业的读者报道了有价值的新闻,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推介了有价值的思想和观念。 我们更感到许多骄傲:15年中,我们记录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动人时刻;在千禧夜到来之际,我们盘点了中国建筑业的百年沧桑;申奥成功,我们报道了北京那个不眠之夜,并追踪报道了奥运场馆建设;上海世博园从规划设计到平稳运行,三峡大坝从动工到合龙,青藏铁路从破土到通车,以及京九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发射神舟飞船的火箭总装厂房、南京长江二桥、国家大剧院……几乎所有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工程都在我们的笔下走过。 自2002年起,我们强化了关于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的报道,参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所有重大活动的宣传工作。“新闻是历史的草稿”,“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我们忠实地记录了中国建筑及装饰业的15年历史。 我们清楚地记得,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回归祖国,编辑部通宵达旦制作了《中华建筑报》第一份彩色印刷的报纸——香港回归特刊,与读者共同品味伟大时刻。 我们清楚地记得,1999年3·15到来之际,我们的一篇图文并茂的长篇报道《危楼惊魂,何时还我安居?》惊动了山西省政府,帮助上访8年无果的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195号楼的居民走出危楼,讨回公道。危楼的居民代表千里迢迢赶到报社,送来“洋洋巨篇昭真相 殷殷深情解民忧”的铜匾。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0年春天,《住周刊》上的一篇关于聚焦北京城市拆迁的报道,引起多方重视,报纸在报摊上卖到脱销。 我们清楚地记得,在2001年中国“入世”之年,我们连续推出入世特刊,报道中国建筑业在入世背景下的新变革。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2年5月13日,当经过浩劫的报社重新起航,手捧着新出的第一期报纸,报社员工们的眼中噙满了激动的泪水。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2年7月3日,中华建筑报社与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共同组织的以实施室内建筑材料10项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为主题的“北京宣言”活动挺进央视新闻联播,并在全国引发连锁反应。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3年非典盛行期间,我们的记者深入非典医院装修施工现场采访,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写出了感人至深的现场报道。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3年非典刚过,由中华建筑报社组织的“室内健康环境与空调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成为当年国内此类论坛的佼佼者。 我们清楚地记得,2006年4月至9月,中央4部委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浩大的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报社接受中装协的宣传任务,成为大赛组委会(装饰业)的宣传部,半年里全方位报道全国赛事,全面编制并报道北京决赛,全方位安排全国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