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改革改善牧区民生
天似穹庐,覆盖着内蒙古锡林郭勒已经泛黄的草原。黄了绿,绿了黄,草原在季节交替中见证着牧民越来越红火的日子。优先保护草原生态,在增收减畜的草原改革政策引导和扶持下,牧民赢收入,又赢生态。草原改革在深刻地改变着草原,改善着草原民生。 牧民生活变了样—— “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没敢想。” 在草原深处,记者听到牧民最多的话就是“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县)吉仁高勒苏木(乡)巴音高勒嘎查(村)曾是全旗牧区最贫穷的嘎查之一。草原改革在激发了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积极性的同时,也极大地解放了草原生产力。如今,巴音高勒嘎查彻底变了。 45岁的敖特根巴特尔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全嘎查致富的“领头雁”。去年他家家庭纯收入达12万元,一家4口人,人均3万元。嘎查支书穆仁说:“嘎查里的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比全旗牧民9642元的人均收入高出一大截儿。” 同样,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牧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和平村村委会主任扎西尼玛告诉记者,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农业部畜牧业司行业发展与科技处处长张智山说,牧区的收入横向同农区比,还有差距,但自己和自己纵向比,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提高,牧民的生活比以前大有改善。去年,全国牧业半牧业县牧民平均收入达到了4494元。 以优先保护草原生态为基础的草原改革,使牧民生活出现新变化。 牧民定居对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来说,是最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政策阳光雨露中,牧民逐渐地由游牧变定居放牧。定居下来后如何致富,是草原改革遇到的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改善牧区民生,草原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全国率先推行“草畜双承包”改革,落实土地草场“双权一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养畜积极性,牧民收入跻身全国前列。现在,牧区又在推动以优先保护草原生态为导向,实现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牧民的收入获得了稳定增长。 牧民定居带来了新的就业,是令牧民惊喜的变化。 牧民集体在定居点生活,就产生了新的就业需求。为旅游业提供农家乐,从事草原牧区的服务业,年轻牧民放下牧鞭,到城市开出租车,到矿山搞服务,牧区由牧业一统天下拓展到各种行业百花齐放。 一些有条件的贫困牧区实现了异地整体搬迁,使牧民安居乐业。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朝克乌拉苏木宝力格嘎查是该市最贫困的嘎查之一,这几年严重的雪灾和旱灾影响了牧业生产,草场退化和沙化都很厉害,2008年宝力格嘎查牧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异地整体搬迁。记者在牧民赛音嘎日嘎的新家看到,房子漂亮整洁,自来水、暖气、电视、冰箱,一应俱全。 “这房子,总共花了11万元,都是政府建好,分配给我的,” 赛音嘎日嘎说。“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没敢想,”他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新期望。 云南省草山站副站长王跃东说,实现草原的好生态不能让牧民饿肚子,必须要保证他们的好生活。迪庆遍布着高山草甸、林间草甸,普达措景区是附近牧民世代放牧的天然牧场。2007年这里建设国家公园,为了保护生态,根据草场面积核定了载畜量,很多牧民减了畜。按照迪庆州的安排,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旅游反哺社区发展实施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景区核心区藏族家庭每户补助5000元,每人每年还能领到2000元的补助。洛吉乡尼汝村20岁的藏族姑娘斯那楚姆告诉记者,“养牛的收入少了,可其它的收入多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