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再出发”
近日,辽宁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这标志着,沈阳经济区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推动下,沈阳经济区从2003年开始了区域一体化改革的探索实践,建立了高层合作协调机制。该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2010年4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承担起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创造新经验、作出新示范的重任。这是全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都、重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深圳等七个地区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1年9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从国家战略高度,指明了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对《总体方案》的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介绍说,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8个城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这个主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一体化、同城化进程。目前,沈阳等8城市间合作机制日渐成熟,产业发展和空间整合步伐明显加快,已签署涉及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旅游开发、人才交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协议50余项,为实施《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沈阳经济区把推进城际连接带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在沈铁、沈本、沈抚、沈辽、鞍营等5条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的38个新城、新市镇全面推进,沈阳永安新城、辽阳河东新城、铁岭凡河新城等一批新城镇初具形象,城际连接带紧密衔接,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构筑了载体。 同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中,辽宁省政府通过财政贴息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沈阳经济区各市主导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潜力开始释放。今年前8个月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园区达到21个,超300亿元的主导产业园区达到7个,不断撑起沈阳经济区的工业脊梁。此外,辽宁省公安厅下发文件,实行户籍改革,8城市户口可无障碍迁徙;沈抚同城化快速发展,在沈抚新城,沈阳的企业可在抚顺注册,抚顺企业可来沈阳注册;沈、抚、铁三市实现并网,共用024等领域的一体化不断取得新突破。 陈超英介绍说,国务院批复的《方案》突出了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强调了综合性和配套性,突出了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同时又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最终建成以沈阳为中心,和周边7个城市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对于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未来发展,陈超英进行了展望。他说,到2015年,沈阳经济区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力将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工业化制度保障体系,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单位GDP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吸纳就业能力和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