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施压土地 力促地方经济转型
8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会议,再度将业界目光锁定在土地问题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用了3个“最严格”给土地管理定下了基调: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与此前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2个“最严格”相比,此次多出的就是“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而一个月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也研究部署了近期加强土地管理的5项重点工作,被业界解读为土地调控“国五条”。 国家领导人就土地问题的接连表态,传达出了怎样的信号?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中央政治局的此次集体学习文件系由国土资源部起草。中共中央已经注意到当前地方借发展经济侵占耕地的严重现象,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遏制地方违规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冲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与此同时,力求通过严格的土地管理,强力推动地方经济结构转型。 遏制地方违规用地冲动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指出,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各类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土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地方存在土地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违规用地多等严重问题,所以中央要加强管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表示。 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则分析,调控是很系统的工作。宏观调控进入到一定深度,地方在土地等方面就开始遇到一些新问题,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就逐渐显现。“中央也感受到了新情况,因此召开会议做出表态,传达中央最高层在土地管理上不放松的信号,督促地方不能心存侥幸。” 贺军表示,其在东部沿海地区调研时发现,中央现在对地方农地转建设用地卡得很严。“沿海搞海洋经济,实质是在填海造地,向海洋要地。” 其介绍,虽然地方都在喊土地指标紧,但实际上开发区土地利用粗放奢侈。“长三角是这样,东北更严重,一条马路,宽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 记者了解到,国土资源部已发现当前地方政府存在违法违规扩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8月15日下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召开第24次部长办公会时表示,当前土地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不容乐观。 国土资源部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总结:一些地方通过企业改制等强制收回农场、林场国有土地,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一些地方以调整行政区划为手段,扩大经济开发区和市区范围,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管控;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违规预征土地,导致土地撂荒或闲置。徐绍史表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国土资源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力促地方经济转型 在中央加强土地管理、遏制地方违规扩地的背后,业内人士分析,中央3个“最严格”的表态背后,还有通过土地调控,力促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层次原因。 “中央从全国一盘棋、从"十二五"来看,考虑的重点是转型和调整;地方从局部、从本地利益来看,看重的首先是增长和发展。必须承认,这种冲突正在迅速升温。”贺军认为,说到底还是中央和地方博弈的问题。 “地方扩地的动机一是GDP,二是财政收入。但面临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日益紧张和劳动力紧缺,中央必须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能。这是"十二五"的要求。但地方动力和中央相差很多,不到迫不得已时不会主动去做。”贺军表示。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也知道一个政策下发后,地方也就执行五六分,所以上级就下十二分的力,使调控的成效高一些。”贺军认为,中央高层连续两次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度的表态,与其借土地调控经济转型密不可分。“土地资源紧缺,浪费还在继续。适度保持宏观紧缩格局是必要的。如果现在不禁,转型就进行不下去。” 但是杨重光认为,如果不从体制上解决土地问题,地方的违规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冲动依然会存在,上述借土地调控推动经济转型的目标就不易实现。“当前社会各界对土地问题的分歧很大。征地这个概念是计划经济延续下来的,市场经济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再延续肯定不合适。”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同时认为,保护耕地是主线,还有一条线就是发展经济。“如何做到二者兼顾?”让政府、个人、用地单位都能重视土地的粗放利用和违法违规用地问题,不是口号能解决的。“比如节约用地,政府为什么不多用存量土地?就是因为向农民征地太容易,而存量地拆迁成本高。算下来,拿新地比拿旧地合算。”:有的与装修企业勾结 有的与保养产品生产商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