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人才公租房 谁有资格申请?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才,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保持对青年人才的持续吸引力,这个课题无论对北上广等致力于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国内一线城市,还是长三角、珠三角等正在高速发展期中的城市,都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尤其是青年人才住房问题,如今备受关注,各地不断探索。比之上海,北京、广州或长三角城市在这方面正在做些什么?有哪些创新可为借鉴?本报为此实地一线探访,关注各个城市青年人才生活现状,采访各地权威专家…… 在所有国人心中,北京都是个特殊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首都北京”这个词仿佛伴着一个身份符号,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 也正因此,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现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员已达704.5万,占总数的35.9%。同时,在过去十年中,北京人口增长率高达44.5%,年新增人口60.4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00万人怀着700万个梦想,但2010年底北京人口已突破1972万人,资源相对紧张。如何解决资源与人才的矛盾?在最受青年人才关注的住房方面,北京今年一方面推出被称为最严限购令的京版“国八条”,另一方面,大规模建设、配租保障房和人才公租房。两个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关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探访一: 公租房“补位”限购令? 根据规划,北京市今年新开工建设住房中,保障性住房将占60%,达20万套。而公租房将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达6万套。 外企白领笑笑在北京工作一年多,和一位大学同学住在北京三元桥附近的一幢老式居民楼里,每人每月承担1500元的房租。房子一共50平方米。经过一条走廊,就是卧室了。“租来的房子总觉得没安全感。”笑笑说。 买房?今年2月,备受关注的京版“国八条”落地,非北京户籍家庭需提供连续5年在京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证明,才能在北京购房。有观点认为,限购令“误伤”了笑笑这样的在京外地青年。 其实,即使没有限购令,笑笑也不太可能买房。她每年正常花销之外,能攒上三四万元。但和房价相比,笑笑的积蓄与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差得太远。 “现实地讲,在北京解决好年轻人的租房问题更迫切。”王斌是一位自由摄影师,一年收入约20万元,在北京一直租房,他付得起首付,但不想年纪轻轻就背上房贷,“这意味着你没有了实现梦想的自由。”他告诉记者,北京与上海文化不太一样的地方是,这里“文艺青年”、“自由职业者”扎堆。演员、律师、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翻译、画家、没有底薪或低薪的销售员、外地来京做买卖的个体工商户和游商、保险中介推销员……“让他们人人都能买房不现实嘛。”王斌说。 实际上,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个现实:在北京“国八条”出台后的楼市调控细则中,在强调“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占全市住房供地的50%以上”外,还有一条——2011年年底前实现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入住1万户以上。今年新开工建设住房中,公租房将占到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60%,达6万套。 “要求外地人提供连续5年以上的纳税或社保缴纳证明,主要是为了抑制炒房等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北京市房协副秘书长陈志认为,此举是基本手段。解决住房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基本住房制度,针对不同群体,形成符合实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分流需求,改变住房供应结构,才能让限购有的放矢。而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公租房,主要针对青年人才这一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