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增大 楼市恐难独善其身
抗通胀与保增长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两难,国外欧美日等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甚至风雨飘摇,国内人民币升值,人工、原材料成本升高,中国经济形势也非常严峻。作为以往拉动经济增长容纳过量投资的房地产行业,正面临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双重压力,从目前来看,未来半年调控政策不止不会放松,甚至有加码的可能,楼市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美信用降级股市八连跌 跌!跌!跌!8月初全球股市随着美国提高国债总额后连续大跌8天,A股市场更是跌破2500点,跌到6月份的低点。随后几天股票市场迎来激烈反弹。这次由美国提高国债上限及标普调低美国国债信用评级,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剧烈的震动。由于欧美经济体的增长依然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在美国依赖高负债运转的经济形势下,全球经济可能面临新一轮的全面衰退。 动荡不安的全球经济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2011年的中国经济,始终在“抑通胀”和“稳增长”间寻找平衡,还须应对房地产可能存在的泡沫和庞大地方政府债的风险。国泰君安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迅雷对此分析认为,标普的降级无法改变美国银行类机构持有美国国债的行为,但却表明美国经济内在复苏的动力已经衰弱,市场担心美国经济的显着下滑以及信用风险的上升将传导到其他经济体,导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探底。这是全球股市几天出现暴跌的原因。 CPI创37个月以来新高 C P I从4月的5 .3 %,到5月的5.5%,再到6月的6.4%,通胀数据连续上扬。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居民消费价格(C PI)同比上涨6 .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食品价格上涨14.8%;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5%。市场普遍预测,在C PI高企的背景下,央行近期很有可能有新一轮的加息或上调准备金利率的动作。应对通胀风险,执行货币紧缩政策,成为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接受采访时表示,7月C PI和PPI数据基本符合此前预期,但物价上涨动力在减弱,通胀已至年内高点,未来货币政策紧缩的可能性较小。他进一步分析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7月份C PI创下新高的原因,后期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措施逐步发挥作用,预计下半年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目前的利率水平基本合理,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王涛则认为,紧缩型货币政策仍然有可能继续维持,他认为,“国内货币政策转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第二,通胀水平呈现回落趋势。第三,房地产调控出现明显成效。目前来看,经济增速没有出现明显回落、通胀仍在高位、房价依旧位于僵持阶段,在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形势下,货币政策转向几无可能,从时点来看,这种偏紧型货币政策至少要持续到三季度末”。这个观点也得到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同意,他表示,目前央行并没有松动货币政策,现在的物价形势意味着全年C PI控制在5%以内的任务相当艰巨,抗通胀依然是首要任务,因此8月加息的可能性很大。 C P I高企,意味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货币能代表的实物购买力不断贬值。实际上,对比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中国已经连续18个月进入负利率的时代,即通称的“跑输C PI”,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资本换算成资产,因此,房产、贵金属等资产的价格仍然将维持高位,以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