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领跑全国
策划手记 保障房建设是今年中央政府确定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有利于房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我们看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几个月奔波于全国各地,为的正是督战保障房建设,以推动实现今年11月底前全国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但是,目前全国很多省市的保障房建设进度并不能让中央和全社会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相比之下,黑龙江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及开工进度均领先全国,其中金融系统的信贷支持是除政府财政、企业筹集、个人自筹外的第四大资金来源,为保障房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标杆作用。为此,本报记者日前专程奔赴该省,探询其中奥秘。 阴沉多日的天空终于放晴。站在即将入住的新楼房前,68岁的黑龙江省城哈尔滨道外区棚户区居民老徐的心里头甭提多亮堂了。 在棚户区一住就是40多年的老徐一家,今年夏天终于盼到了动迁的消息,而且这次是先迁后拆,不用再找什么过渡房。不过兴奋的老徐并不知道,正是由于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追加了7.9亿元贷款,杠杆一样的撬动,他家住的这片棚户区改造项目才开始启动拆迁净地。据了解,在金融支持下,去年以来,哈尔滨已有2万多户像老徐一样的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 说起黑龙江,人们都知道是一个边疆省份,资源大省。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北国风光,景色迷人。但就是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多少年来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住在那种“弯着腰(房梁塌落)、拄着棍儿(墙体四面用木棍支着)、披头散发掉眼泪(外面下雨屋里滴答)”的棚户区和泥草房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的黑龙江,农房砖瓦化率仅为60%多,西部地区一些乡镇农房砖瓦化率甚至不到10%。全省有100多万户、300多万人居住在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恶劣、灾害隐患大的棚户区中。农村还有180万户,630万人口居住在泥草房里。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从非煤城市棚户区、林区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及农村泥草房的“三棚一草”改造,扩展到垦区危旧房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黑龙江是全国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类型最多的省份,也是任务非常艰巨,困难特别大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民生工程。从2008年起在全省大规模启动实施了“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3年来黑龙江全省共完成投资1864.59亿元,195.78万户城乡群众受益。特别是2010年,全省共完成投资809.09亿元,是历年来改造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套数达到70.52万套,泥草房改造达到22万套,总量位居全国之首。 大手笔、大工程需要大资金、大投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黑龙江迫切需要金融支持。保民生、促发展是金融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全省金融机构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手续,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集中优势资金全力支持黑龙江省“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283.4亿元,支持了157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和15.3万户农户改造农村泥草房。截至2011年3月末,金融机构“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达169.94亿元,同比增长了46%。 随着一座座新建家园的拔地而起,黑龙江省城乡各地一片片低矮破旧棚户区和泥草房从此消失。成千上万的家庭喜迁新居。几十年致力于改造北大荒,建设北大荒,发展北大荒的几代黑龙江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真切地体会到了“民生”的分量。“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这项惠及百姓的大工程成为了当代黑龙江的最大亮点。 据介绍,2011年黑龙江省计划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83万户(套)。新的一场“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会战已经打响,黑龙江省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各级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煤矿城市棚户区改造坚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原则,在充分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和棚户区居民出资积极性的同时,通过腾空土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棚户区建设;非煤矿城市棚户区改造资金通过政府启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采取“银行贷一点、财政补一点、政策扶一点、企业助一点、群众筹一点、市场开发让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集。同时,省政府对泥草房改造示范村及试点村给予资金和政策等重点扶持。 按照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的初步测算,今年黑龙江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需1000亿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配套资金可以解决120亿元左右(其中中央财政拨付95亿元),通过企业自筹、减免各种税费,大约可以解决600亿元,尽管如此还是有300亿元的资金缺口,因此金融的支持仍然不可或缺。在切实推进地方改善民生的当前关键时刻,金融业依然大有可为。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