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超高建筑防灾杂谈
197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高层建筑委员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召开了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对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做了统一规定,即40层以上的或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建筑称之为超高层建筑。 美国超高建筑火灾频发 现代高层建筑源于美国芝加哥。1881年,伯纳姆和鲁特设计了芝加哥第一幢10层楼房蒙托克大楼。据有关文献记载,1891年创造的新词skyscraper,即摩天大楼,就是指的这幢10层楼房。 50年之后,即1931年美国纽约建成了号称102层、高381米的帝国大厦,时称天下第一高。半个世纪以来,这幢摩天大楼发生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奇事。 这幢摩天大厦落成后,先后有16人从86层的观景台上跳下,找到了最后的归宿。还有一架轰炸机从这里“升天”。那是1945年7月28日早晨,烟雨濛濛,有500多个小时飞行经验的美国空军中校史密斯,驾驶一架B-25轰炸机从波士顿飞向纽沃克机场。飞机在浓雾中以每小时36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上帝国大厦第79层,在墙壁上撞出一个大洞,两个发动机被撞出来,机头和油箱钻进电梯竖井引起大火。这次火灾造成19人死亡,包括第79层在内的6个楼层分别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1990年7月16日18时30分,帝国大厦第51层的5105号套房再次发生火灾,热气流和烟雾迅速扩散到楼梯间和楼道里,给灭火和疏散带来了困难。 1995年11月22日20时30分,帝国大厦因电力变压器爆炸再次引起火灾,消防队到场后经3小时努力才控制住火灾。在这次火灾中有22人受伤。 1972年,帝国大厦保持41年之久的世界最高建筑纪录终于被世界贸易中心突破。坐落在纽约曼哈顿区的世界贸易中心由两幢并立的110层摩天塔楼组成。这对高达412米的孪生姐妹诞生于1972年和1973年,是当时世界上层数最多的建筑物。每天有6万余人在此上班,有9万余人来此参观游览。大楼每天的人流量达28万人次。 1975年2月14日,世界贸易中心北楼11层发生火灾,3小时后控制住火势,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美元。次年,为改善消防系统,耗资达1400万美元。由于这两幢摩天塔楼大而不当,使用中发现在交通、空调、防火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故被称为摩天地狱。 1993年2月26日,恐怖分子在世界贸易中心地下车库制造爆炸,致6人死亡、1024人受伤,约200辆汽车被严重破坏并引起大火,15万人争相逃离。约700余名消防队员投入灭火抢险战斗,90分钟后大火被扑灭。然后大楼被关闭数周,造成约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01年9月11日8时46分,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美国航空公司航班号为F11的波音767-B-223型客机撞进世界贸易中心北楼94层~99层。9时04分,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航班号为F175的波音767-B-222型客机撞进世界贸易中心南楼78层~84层。撞击后双塔燃起大火,变成名副其实的摩天地狱。10时01分,南楼率先倒塌。10时28分,北楼倒塌。南北楼共计2823人死亡,经济损失约数百亿美元。 至此,美国人对摩天大楼的印象发生了变化,公认超高层建筑为摩天地狱,人们对兴建超高层建筑兴趣锐减,不少主事者不欲攀比天下第一高了。有消息称德国政府已经决定,不许再新建玻璃幕墙式的超高层建筑。 日本超高建筑防火设计合理 日本是世界上多地震多火灾的国家之一。科学家十分重视研究超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震技术。1994年日本新宿中心大厦落成,该大厦占地面积149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063 平方米,地上55层,地下5层,塔楼3层,高度222.95米。设计师根据各楼层使用功能的不同,将走廊和疏散楼梯间前室作为安全区进行防火、防烟分隔,并增设小楼梯,可达中间避难层。疏散楼梯采用加压方式,火灾时,不受烟气侵扰。合理的平面布置,有效地防火分隔,严格控制室内可燃物的种类和数量,优化了消防系统。有效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受到当局的肯定。 法国消防指挥装置先进 消防队员的个人安危历来是消防指挥官十分重视的问题。随时能知道自己的队员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的环境状况如何,是指挥官作出现场指挥、决断的根本依据。法国推出的一种名为救亡的装置系统,能迅速及时地反应出一系列信号,表明正在战斗中的消防队员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消防指挥官提供有益的帮助。该装置系统由一个设在指挥中心的一台中央指令仪和由投入灭火抢险战斗中的消防队员个人携带的微型信号机组成。每一台微型信号机与中央指令仪,通过无线电进行双向联系。它们之间的最大有效距离是1500米。在灭火抢救时,该装置不间断地传回携带者个人相关的大量信息。假如消防队员背负的空气呼吸器中的压力发生变化或遇到困难时,便可要求指挥中心提供帮助。 当然,在国外超高层建筑中最普及的还是自动消防系统,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排烟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非常广播系统等。有了这些控制系统,发生致人死亡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