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加法
摩天楼和“中三角”能否让武汉“高”“大”起来 2月8日上午,“湖北公安正副局长办公室互殴”的新闻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公安县农机局副局长朱某到局长陈某办公室反映工作费用问题,两人因情绪激动引发肢体冲突。副局长朱某称,冲突过程中,局长陈某抄起茶几上的一个电水壶,向他投打。而陈某的说法则是,朱某砸坏了他的茶杯和茶几,并致使其手部骨折。 尽管此前有湖南衡阳市司法局正副局长和江西省鄱阳县医疗保险局副局长与办公室主任的互殴事件,此次公安县领导互殴事件还是引来了众多议论。 巧合的是,两天后,在武汉东湖之滨,上述先后发生了领导互殴的三个省的省长的手,却紧紧握在了一起——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共同签署了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共筑“中三角”,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一宏大构想是在湖北省的积极推动下形成的,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我们坚信,一个人行走也许会走得更快,但如果大家一起走,一定会走得更远。” 然而,从“邓玉娇案”、“石首事件”、“武汉市副市长被首富实名举报”,到今天的“领导互殴”,被各种负面新闻所累的湖北省,这一次,真的能凭借打造“中三角”而走得更远吗? 填湖造房难以摆脱大县城身影 “好多年没回家了,一回家就后悔,这还是我心里的大武汉吗?”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武汉人肖楚回家乡过完春节,回来后就抱怨,“到处是坑,到处堆满垃圾,到处是施工的噪声,到处堵车。我心目中大武汉难道就是这个样子?” “沙湖正被秦园路一分为二,秦园路以东的湖正在被逐步填掉,另一部分则变成了藕塘,也许不知什么时候,这个藕塘也就被填成平地,盖上房子。”沙湖附近的居民都担心,这里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晒湖。 晒湖的100多亩湖面已被福安路切为两半:路南的湖,湖水仿佛被抽干了,降至低位,露出部分底泥,一条排污沟现了出来,正在向湖内排放乌黑油腻的污水;路北的湖,则被周边居民种满了时令蔬菜。 “房价在一天天拔高,空气在一天天恶化,拥堵在一天天加剧,武汉大县城的面貌已经落后于孝感、广水、襄樊,更比不上宜昌、荆门。”肖楚忧心忡忡地说。 其实,湖北从未放弃崛起的梦想,并将梦想根植于省会武汉。从2001年提出“大武汉集团城市”,到2004年“武汉城市圈”的正式出炉,再到2010年武汉新一轮总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复,湖北围绕武汉进行的各种设计似乎从未间断过。 “1+8”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天门、仙桃、潜江、咸宁等8个城市组成。规划这个城市圈,是为了促进9个城市的协同发展,但主要还是为了做大做强武汉。 这个蓝图在勾画之初让武汉人对美好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如今8年过去了,人们看到,除了几个城市在电话区号上被并入武汉以外,最实质的变化应该是飙升的房价了。2004年武汉住宅均价是2835元/平方米;今天,即便在调控一直从紧的大环境下,汉口中心区的房价仍然轻松破万,武昌中心区也剑指万元大关,曾经的价格洼地汉阳,中心区房价也高达9000元。 武汉没能在多次规划下崛起,过犹不及。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武汉,把几乎所有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到武汉来,包括最好的医院、学校、企业等,却牺牲了武汉以外的其他区域,反而制约了武汉自身的发展空间。使武汉再怎么规划、建设,也难以摆脱“大县城”的影子,因为其赖以生存的大的土壤已经被压榨成了贫瘠的村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曾经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也曾有“货到汉口活”的说法,“除了上海之外,只有我们武汉能在前面加个‘大’字”,这句话曾经被武汉人骄傲地挂在嘴边,但现在鲜有人提及。 606米、666米和707米的高楼 2011年7月,60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全面开工;一个月后,武汉又计划在汉正街修建666米高楼,规划选址位于汉口龙王庙附近,与长江对面的绿地中心大楼形成“长江之门”。2011年12月8日上午,武汉市江岸区又对外宣称:未来五年,该区将投资700亿元打造汉口沿江商务区,一栋707米、再次刷新“中国第一高楼”纪录的商务楼,将落户武汉长江二桥至二七大桥段。 日前,606米高的武汉绿地中心已经在建,相关人员称要把该片区打造成“武汉的浦东”;与此同时,666米高楼的规划也已基本成型,正处于对外招商的过程中。而707米的高楼尚在规划设计阶段,据悉,这栋商务楼将在长江二桥以北、濒临长江的地方修建,将配建高端酒店和写字楼,以吸引国内外大公司落户沿江商务区,发展总部经济。 尽管摩天大楼在节约土地资源和打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对投资、旅游和商贸活动的吸引力远非普通建筑可比,但不少武汉市民对此提出了异议,从世界各地对高楼的各项评估数据来看,与普通大楼相比,高楼无论从实用价值、维护成本,还是舒适便利、消防安全、能耗环保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比如外墙清洁、电梯设置、车辆停放等方面,均耗费庞大,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人群拥堵也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有人从武汉对摩天大楼的热衷,联想到了著名的“劳伦斯魔咒”。1999年,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劳伦斯提出了“摩天大楼指数”的概念,他发现,经济衰退或者股市萧条,往往都发生在新的摩天大楼落成的前后。 一般情况下,政府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会鼓励一些大型项目的产生,但是过度投资和金融投机也会相伴而生,当泡沫即将危及经济时,政策就会转为紧缩来应对危机,这也就使得摩天大楼的完工,成为政策转向与经济衰退的先兆。 “大厦建成,经济衰退”——这个惊人发现,被劳伦斯称之为“百年病态关联”,他历数了从20世纪初开始的4轮摩天大楼建设高潮,每一次都伴随着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帝国大厦、世贸中心以及吉隆坡双子塔楼和迪拜塔都牵涉其中。 “武汉真应该把路修修好,扫扫干净,把旧房子翻翻新,把交通秩序整顿好。别一天到晚高楼高楼,中部城市就武汉和重庆喜欢高楼,学学长沙和成都吧。”不少市民对一栋比一栋高的摩天大楼并不买账。 “中三角”的“集体舞”和一个人的转型 摩天大楼让武汉的发展具备了高度,而“中三角”的构建,无疑使武汉拥有了广度。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将三省共建“中三角”形象地比喻为一场“集体舞”,“只有武汉、长沙、南昌共舞,盘活区域市场、资源,拓展协作渠道,形成联动发展合力,才能形成要素资源聚集的加法效应。”唐良智说,“如果还是各自为政,分兵突围,只能是要素资源的减法。” 湖北在编制2010年至2030年城镇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向东,率先推动武汉城市圈东翼建设,对接昌九城镇群;向南,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形成战略性区域走廊。而湖南、江西两省,在编制各省发展规划时,也开始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理念融入其中。 相对于“中三角”的宏韬伟略,曾经被湖北首富兰世立举报的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的情况,却更为引人关注。1月9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袁善腊没有出现在新一届政府领导名单之列。会议当天,唐良智当选为武汉市长。 2011年9月1日上午,尚在狱中的民营东星航空有限公司和东星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兰世立通过其侄女、东星航空母公司东星集团总裁助理兰剑敏,对副市长袁善腊提出实名举报,称袁是导致东星航空破产的关键人物,同时袁还涉及挪用公款、索贿等诸多事宜。 东星集团举报袁善腊6大“罪状”,大肆索贿、包养多名情人;挪用公款,借给黑社会发放高利贷;帮助黑社会收取高利贷;曾以儿子去巴黎看女友为由向兰索要费用;指使公检法违法打击报复受害者;指使他人对兰诬告诬陷。 去年12月底,湖北省纪委监察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调查结果证实,袁善腊不存在兰世立举报的违纪违法问题。 两个多月前,袁善腊在和市长唐良智一起出席武汉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第七次会议时表示,希望国际顾问就“创新与城市转型”问题给武汉提出建设性意见,咨询求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看来,不再担任常务副市长一职的袁善腊,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其个人在转型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