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共青城市三年项目建设成果回眸
走进共青,满眼惊诧! 星级酒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演绎着小型城镇向现代都市的精彩嬗变;规模工业、亿元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设投产,昭示这座新城的活力与魅力;进入城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巨幅标语宣示着共青人赶超发展的豪情…… 共青城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组组数据有力地记录着共青城跨越发展的惊人巨变:预计今年与2008年相比,GDP由15.7亿元增至40亿元,增长150%,人均突破7000美元。财政收入由1.4亿增至5亿元,增长257%,人均财政收入突破5000元,进入全省5强。2010年GDP增幅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增幅九江市第一,全省第二,总量一年超过10个县,连续两年获省政府财政翻番奖;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九江市第一,全省第二,被评为全省先进县。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九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三年来,共青城悄然实现从艰苦创业到开拓创新,从农垦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小型城镇到新兴城市的华丽转身,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江西的一张新名片。 共青城,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县级城市正加速崛起。 主抓项目 实现“井喷”发展 于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共青城市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现辖三乡镇一街道,面积180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其中户籍人口只有7.2万。 面积小,人口少,地下资源匮乏。共青,这座年轻的城市该如何赶超发展? 共青人深知,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在经济建设中,项目建设是抓手,是关键。 主抓项目获得良好回报,三年来,共青城的项目建设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喜人态势。共引进项目163个,投资总额550多亿元,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了2倍。 项目意味着城市的未来实力。在这163个项目中,亿元以上的项目117个,投资总额272.08亿元。而十亿元以上的项目12个,投资总额264亿元。这些亿元以上项目正茁壮成长,成为共青城的经济脊梁。 为了给项目落户创造良好条件,共青城不断夯实园区和城区基础。三年共投入资金15亿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力提升园区承载力。工业园区内,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管网实现全覆盖。同时,建成了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扩建了园区变电站,建设了集中供冷供暖中心,完成20平方公里中心区域的绿化亮化,开通园区至城区公交车,合理布局企业物流、教育卫生、金融服务网点。 项目建设带给共青城的惊喜一直不断。如今,共青城每天都有客商前来考察洽谈,平均每周都有项目签约开工。仅今年,共青城接待客商575批次,增长1.36倍;新引进项目40个,合同资金191.24亿元人民币(亿元以上项目34个,合同资金188.14亿元,其中十亿元以上项目5个,合同资金87亿元)。此外,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的全国青年创业基地,于2009年10月被团中央正式授牌,这里是共青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共青城实现跨越崛起的希望所在。目前,全国青年创业基地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聚集项目95个,合同资金达320亿元。 今后每年投入工业园区资金不少于2亿元,到2015年一期35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将实现园区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 “共青速度”力促产业聚集 在共青城,流传着许多关于“诚意和速度”的故事:2009年5月1日,台资企业金淞电器前来共青考察时提出一个要求,如果在此投资需要平整土地。正常情况下,50万立方米的工程要3个月才能完成。但是,为了显示招商引资的诚意,市委常委、共青 城市委书记李晓刚当即表示“10天内完成”。10天后,这名台商带着怀疑的态度走上工地后,看到平整的土地,他毫不犹豫地签下了投资合同。 而总投资12亿元的赛龙项目于2010年7月份签约,当年9月份投产,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4亿元;诚鑫织造项目,今年11月3日洽谈,当天晚上签约,第二天开始土地挂牌,3天完成项目用地征地拆迁,“共青速度”令人啧啧惊叹。 令人称道的共青“速度”感动了一大批客商纷至沓来。 不少企业抱团入园,先进的技术、产业不断在这里聚集,共青日渐形成“洼地效应”。 在赛龙通信有限公司手机组装车间,国际领先的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里竟然就是摩托罗拉手机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公司一期占地面积只有20亩,今年就可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税收5000万元;新厂区正在建设,预计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以上。在赛龙通信公司的龙头带动下,目前落户共青的手机企业包括配套企业在内已有19家,形成了喜人的集聚发展态势。 在锦兴纺织公司,记者看到了全世界最长的细纱机,领略到了世界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纺纱机的风采。这里,颠覆了纺织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传统概念,车间内鲜见纺织工人的身影,全自动生产线100%实现“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精梳),万锭用工减少90%,产能却可提高30%,附加值提高40%。锦兴纺织已然成为共青纺织产业的龙头之一。 三年来,共青在推进项目建设中,与时间比速度,与困难赛韧劲,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力促产业聚集。四大产业在共青已呈聚集之势:以赛龙通信、挪宝电器、金淞电器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产业,以共晶光伏、华航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产业,以鸭鸭股份、锦兴纺织、易特路服饰为代表的纺织产业。以高尔夫球会、格兰云天五星级酒店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 从昔日的农垦经济到今日的工业经济,共青成功转型。如今,三次产业结构由10.3:77.6:12.1调整为4:83.7:12.3,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绿色崛起”引领科学发展 听说过“微创”这个词吗?一度以为是医学领域的医学术语,却被共青巧妙地运用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 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共青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式工业园建设。引入“微创”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微创”的理念之下,城市和工业园区的绿化率均达到40%以上,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堪称全省一流。 要发展更要绿水青山。“共青,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展示区,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书记李晓刚如是对记者说。 为了提高生态效益,共青城制定出生态保护的“高压线”,任何项目都不得透支未来。2009年,共青城把两个正在生产经营而且效益较好的印染企业关掉,政府在损失GDP和财政收入的同时,还为关掉这两个企业付出一大笔费用。在招商引资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共青城却由“引”资向“选”资转变,对破坏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说不。 为进一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三年来,共青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目前,中心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管网实现全覆盖。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坚持“七通不平”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三年共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30亿元以上,建设了火车站广场、共安大道、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项目,新增道路里程70公里,城区主干道照明装置率达100%。实施了“一大四小”工程,新增绿化面积98.3万平方米。 走在共青城的街道上,能体会到“生态美城”的美誉绝非虚夸。共青城的森林覆盖率已达6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8平方米。地表水环境和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近几年来,共青城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绿色名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生态优势日益凸显。 曾深入共青城调研的江西省社科院院长汪玉奇,深深为共青的巨变折服,感慨地认为共青是一座希望之城、崛起之城、活力之城。然而,她的潜力远不止如此。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书记李晓刚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表示,再过3到5年,共青城会成为全国最好的城市之一! 继往开来,创新创业的共青人正围绕“新兴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先行区、和谐创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低碳化的城市”的目标,不断做大总量、做强工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到“十二五”末,实现GDP突破200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5亿元。 共青城,让我们拭目以待。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