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思维引导城市规划
人类城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从自然中汲取各种资源,而绿色生态因素一直没有被置于应有的地位。近年来世界各地城市面对能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与居住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电影《2012》中所描述的似乎要走到了尽头。人类文明的出路在那里?全球不约而同的意识到创建绿色、低碳的城市空间,保护我们的家园、爱护地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绿色规划也将会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共同目标。 用绿色规划经营城市、用绿色理念引导城市、用绿色实践管理城市,已成为多数城市共同的行动准则。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居住条件、交通状况、工作环境、休憩空间等诸多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与实现,使城市在它的使用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优化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宜居和高效的城市空间,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这些都已成为需要全人类长期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任何实践都是建立在一定思维模型的基础上的,然后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由概念转为现实。绿色规划的可行性也是需要用科学合理的绿色思维来引导,才能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什么是绿色思维? 从宏观的层面来看:绿色思维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观,贯彻在人们的现实生存活动中,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施绿色战略,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绿色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但它至少需要具有生态性、可持续发展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涵。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绿色思维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维方式。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绿色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彰显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对人类和平、安全、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人文关怀。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绿色思维是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维方式。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只有经济、社会和自然全面发展与和谐,人类才能持久、持续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 从自然的角度来看:绿色思维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共生、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绿色思维是一种辩证的自然观,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须不断调节自己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并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绿色思维就是以“自然为源”、“创新为魂”、“保护为本”的思维模式创新性地从事规划设计的模式。将绿色思维的理念引入城市规划中,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创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绿色规划中的误区 少数地方在执行绿色规划的过程中,由于对绿色思维认知的片面性,对绿色规划的理解产生了诸多的误区,在实践中造成了许多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之处,甚至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如下: 1、“绿色”概念的表面化、直观化 这种现象主要是从对环境的视觉效果出发,简单的认为只要绿化多、观赏效果好、直观就是“绿色”的概念。更有一些地方借着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名义,开展违背客观规律的“绿色规划”由此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令人触目惊心。不少地方的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就陷入了误区之中,最典型、最普遍的就是,一些城市盛刮“砍大树,种小草,建大广场”、“将保护区的名木非法移入私家花园”之风,而且互相攀比。 这些表面化、直观化的“绿色规划”,是直接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有绿缺荫”不仅使人们在夏天饱受烈日暴晒之苦,而且使得人们开动更多的空调,排放更多的热量,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所谓的“绿色”是与生态可持续的观点背道而驰的。 2、简单模仿国外城市规划发展模式 有少数的地方领导在出国考查回国后,就要求所在城市要按其它国家的城市模式进行建设和绿色改造,不管本地的文化背景、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等背景因素,简单粗暴的进行照搬照套,往往劳民伤财,最后又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绿色规划必须要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模仿国外的模式。迪拜的棕榈岛填海造城、拉斯维加斯的沙漠造城等都是在极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3、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发利用 某些自然资源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和可预见的未来,其消耗是不可逆转的过程。一些城市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土地的开发强度,过于急功近利,开山、填湖,大刀阔斧的对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然后在建设的过程中又发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又重新在用地内堆土造山、引水造湖,用人工的方法、花费大量的资源与金钱去创造绿化景观系统,但这一切却永远不法达到原来的真山真水的效果。 4、对城市资源价值定位存在问题 在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和建筑市场利益驱使下,宝贵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定位,所以在人们不经意中将无数珍贵的资源,在没有充分发挥出他的价值的前掉下就随随便便的消耗掉了。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生态效益来计算,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具有减轻大气污染的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1250美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0美元等。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美元,而是19.6万美元。 同样,各种资源真正的价值往往是比他所表现出来的浅层涵义要大的多的,在市场经济中对资源价值认识的定位是决定城市未来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5、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在绿色规划建设过程中,很多政府部门在短期内追求所谓“政绩”,造成脱离本地实地情况的建设大量出现。相关城市规划、设计监管人员素质低下或监管失效,造成在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无法挽回的错误。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需要有用正确的方法、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得以解决。 建筑立绿色规划理念观 规划的理念本身是无形,但它却能够决定绿色规划的正确方向和未来的发展。是成功还是失败往往就取决于理念是否具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绿色规划理念观的核心内容包括三方面,即:自然、创新和保护,这种理念将会使绿色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内涵及未来发展都会带来一种革命性的冲击。 1、自然是绿色规划观渊源 我们所谈到的绿色规划观,是源起于我国传统的自然观当中的。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典型的东方整体论和自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 英国剑桥达尔文学院的唐通(Tong B. Tang)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 这就是中国传统自然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相和谐,而西方的自然观是将人与自然相分离,强调人的中心作用。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把研究解决问题的重心转移到我们传统的自然观理论当中,而我们更应该从我国宝贵的自然观渊源中涉取营养来丰富现代的规划设计理论。为此建立在绿色思维上的规划观也因此而出现。 2、创新是绿色规划观灵魂 规划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多领域交织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理、经济、社会、生态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高新技术含量也再不断增加,使规划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规划理念也要不断的创新。 绿色规划中的创新包括两方面,即软性方面的创新与硬性方面的创新。 软性的规划创新方面包括:城市规划方法的理念更新,内涵增加,方法改变,甚至未来的城市管理也会随之而改变。其中规划理念更新体现在价值观的改变,对规划设计的再理解、再认知、再创造等方面。 硬性的规划创新方面包括:在规划中要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是属于硬性的,与投资料造价密切相关。 而对软性的技术创新应该引起高度关注,这是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大效益的关键控制点,是建立节约型社会、适合大众的基石,这也就是绿色规划所提倡的设计原则。 3、保护是绿色规划观根本 规划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宜适性的空间,对自然的保护与人类空间的创造本身都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人类是源起于自然、因此回归自然、对自然的渴望都早以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基因之中,这是无法改法的事实。 在人类空间实现的过程中,有三个基础元素是无法离开的,那就是:创造、享受、保护。三者之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创造是手段、享受是目的、保护是根本,三者缺一不可。只谈保护是设计的无作为、只谈创造是对人和自然的忽视、只谈享受是一种无法可持续发展下去的空谈。因此在我们的设计中经常需要用绿色规划思维将三者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力争创造一个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生的环境。 因此在绿色规划的实践过程中的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落在保护上。对环境采取保护原则,让环境在时间积累和空间积累两个层面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平衡。这也就是绿色规划的根本原则。 建立绿色规划实践观 再成功的理念也必须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转化为社会的推动力,因此建立在绿色规划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必须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在不断进行着绿色实践,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等新型的城市空间不断产生,绿色、低碳等理念已经转化为全世界共同的行动目标,绿色设计的理念也贯彻到了每一个设计领域之中。 1、生态城市在社会中的实践 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的出现是反映了现代人类向往健康、回归自然、重获自由的感受。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探索。随着多年的实践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向这一目标再努力。 一个好的生态城市就从社会,自然,经济三个方面来确定。同时应由表及里、由物质到精神遵从以下8条原则。 1)以将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城市规划当中。 2)建立高效、低能耗的城市资源、产业链,推广清洁生产。 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4)基础设施完备,生活质量高。 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 6)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多文化共生。 7)树立建康的社会道德标准。 8)优化城市生态调控管理手段。 2、绿色建筑在城市中的实践 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积极营造城市生态系统,在实践中推广赋有绿色理念的建筑综合体,使城市物质规划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原有的城市格局中形成若干个城市绿色触媒点,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城市的绿色理念的推广。 这些触媒点一方面是城市建筑的典范具有示范性,另一方面又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绿色建筑不应该千栋一面,而是要强调因地制宜、独具匠心,即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又需要具有可复制性。 城市中的绿色建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定的技术、社会和自然条件之下。它即要做到自身的能量平衡和可循环利用又要做到与周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随着人们所在城市的生存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高舒适低能耗的绿色建筑,渐渐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态势。目前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了诸多较成功的案例,“告别空调暖气时代”的项目定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与青睐。这是绿色建筑的一种代表,他们通过改良建筑外围护,采用混凝土低温辐射系统进行调控室温,并配合“健康新风系统”使整栋建筑做到冬暖夏凉,使人们在满足了最高舒适度的前提下,又大大的降低了整栋楼的能耗,真正起到了绿色建筑的作用。 3、绿色低碳能源在规划的实践 在城市能源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应力求发展的多样化。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形成以低碳、节能优先,能源结构要多元、城市环境要友好的可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多种能源并用,是指在城市能源规划系统中,充分利用各城市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利用水电、核电,以及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再生能源,在确保城市能够得到稳定的能源运行的基础上,减少传统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对城市的污染。同时配合城市净化系统,严格控制城市碳排放量,减少城市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赢得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绿色城市规划中,需要将城市能源,由传统的单一消耗型,逐渐转变为可多层利用的链状结构,如在城市排水系统中,加入中水系统的概念后,不是将雨水和污水直接排放掉,而是进入中水系统中进行处理后,可续继用于灌溉、景观用水等用途,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深度利用。最终的理想模式是形成能源的环状结构,通过对多种绿色能源的引入,使原链状的能源体系,最终实现封闭,实现能源的循环往复利用。 下面,针对不同情况与地区,分别举几个绿色低碳能源在规划实践中运用的例子,希望以此引发人们对更多领域的关注与探索。 1)光充足的区域,可考虑在城市中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电池板、路灯及相关的交通工具等。 2)在风能充足的区域,可以考虑在房顶、高坡和开阔地带安装风车,用于发电和作为机械动能等。 3)在地热资源充足的区域,可以考虑地源热泵技术的运用,减少对传统资源的消耗。 4)沿海区域可考虑海洋潮汐发电,作为城市供电系统的有宜补充。 5)在农村地区可开展沼气设施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6)等等。 4、绿色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的实践 所谓的绿色设计的基本理念是“3R”原则,即Reduce,减少环境污染;Reuse,减少能源消耗;Recycle,回收再循环或重新利用,同时人性化设计也是绿色设计的重要内容。 绿色设计思想最早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威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他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为保护地球的环境而服务。当时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类意识到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可利用的资源日趋枯竭,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繁衍,从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绿色设计的对象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目标,而应该涵盖了与城市相关的生态、水文、气候、文化、美学等众多领域,同时更需要将各种能源的循环利用与所要设计的本体进行充分的综合,只有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设计出来的结果,才能做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经济等诸多因素达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探索绿色规划之路 对绿色规划的探索,从城市的产生开始就从未停止过,虽然过去曾经走过许多的弯路,但人们从惨痛的代价中也收获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中也证明了与自然为友、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在目前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城市,采取不同对策,鼓励在绿色规划体系的架构下不断的探索绿色规划之路的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培育机制等制度,使得绿色规划的研究也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1、建立绿色规划发展战略 所谓绿色战略发展规划,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或政府以绿色思维的规划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中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通过不断的优化城市相关资源配置,实现城市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一整套计划、措施和做法的总称,包括制定绿色战略发展目标、绿色战略发展重点和绿色战略发展阶段等内容。 目前在国内外很多的城市都已经建立自身有针对性的实施绿色规划的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实现“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流程。 2、建立绿色规划管理体系 绿色城市管理,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降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前提,树立城市的绿色价值观,倡导绿色理念与技术的运用,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最终实现城市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城市全员的城市管理活动与方法。 绿色规划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讲是城市规划管理与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统一原则,从而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使城市能够建康可持续的发展。 国家应在规划项目优先鼓励绿色科技创新,建立有利于绿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在绿色科技发展方面,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科技创新活动。 从微观上讲,培育城市绿色触媒点,示范和带动更大区域向绿色规划方向发展。从更加有效的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城市资源的循环利用。 3、建立绿色规划培育机制 绿色规划的精髓就是可持续发展,因为对于规划设计本身也要保证其能够“与时俱进”的特性。因此,我们所研究的绿色规划也应建立起一套可以永续发展的培育机制,来保证规划方法与理念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所以,在进行绿色规划创作时,不能仅仅就规划而言规划,我们应以绿色思维引导规划设计;同时应该能动的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信息等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并遵循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对城市的各项用地与建设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提高方案的绿色理念,并能动地调控城市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使之和谐相容和可持续发展。这无疑对众多规划项目的未来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为此,特举几个例子,用以引发人们对绿色规划培育机制的探索,为未来规划师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对于各类规划项目的设计思路应该不仅限于简单的土地强度上的开发利用,而是应该从更深层次用绿色思维去注意和思考设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鼓励设计创新。 2) 规划师应学习先进的设计经验、理念与方法,与使用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提高规划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绿色规划是一种倡导性规划,应通过政府鼓励、企业操作、百姓参与,把绿色规划理念推广到全社会。 4) 绿色规划设计不一定就是高造价、高技术,关键是在于我们对自然的保护、理解与利用。规划师不仅要关注高端技术支撑下的规划,更要关注如何将大量基础造价下的地段引导为绿色规划区。 结语 今天的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用绿色思维、绿色理念、绿色实践来拯救和探索未来发展的道路。要突破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困局,解决城市的空间的混乱状态、资源的枯竭等问题,就必须提倡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并发挥绿色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使日益病态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变为现实。因此,对绿色规划的探索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并需要规划师以及全社会不断的求索下去。 |
会员评论